問:老一輩的人真的是因為節儉纔買到房的嗎?
圍棋,黑白棋,五子棋,都是用黑子和白子。
棋盤都是四方格,所以他們是相同的遊戲嗎?不,他們是不同的遊戲,完全不同的遊戲,即使用的工具不變,你玩完圍棋之後的棋子可以拿去玩五子棋。你還是能分清楚,圍棋就是圍棋,五子棋就是五子棋。
說到這裡,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套用在經濟上,人類就察覺不出來了。我們在經濟上,用的棋子是相同的,那種棋子叫作「錢」,但是遊戲規則卻不斷的變化,其實臺灣的經濟規則,在三十年前和今天已經是完全不同的一套。
只因為我們只看到我們拿錢玩這經濟遊戲,就以為以前跟現在一樣,特別是那些上一輩,他們察覺不到已經變成了不同的遊戲。因為他們也沒用心在玩,覺得反正都是賺錢花錢,就像圍棋和五子棋都是下黑子白子,有甚麼不同?便拿玩黑白棋過去勝利的心得,教你下圍棋。叫你把子塞到角落去,你不跟他這樣做還說你玩得不好。
我讀大學時就看很多臺灣七八十年代的報紙,那個還會講共匪快要內戰時代的報紙,但不是為了研究他們那些拿共匪當主角的科幻小說,而是看當時的物價,經濟與生活。
你們試試翻開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的報紙,然後找上面的廣告和經濟新聞看。特別是銀行的廣告,你會發覺,那個時代的存款和定存利息,在現在看根本就不可思議。
10%,12% 這種數字都會出現,你現在存款能有這種利息嗎? 不可能。那是因為當年,銀行投資製造業的利潤相當的高,他們很需要你的存款,去投資像電子,玩具等製造業,只要拿到貨幣,就有這些實業投資標的,或者貸款給相關的產業,就很有機會讓你賺錢回來再付那個利息給存戶。而因為訂單多,出口繁榮,公司只要能承接產量就能賺錢,就需要付更高的薪水搶人。主要的消費者是海外的。
所以這是一個高利息,投資回報高,勞工薪水不斷增加三贏的遊戲。錢投入在生產上的回報很巨大,所以錢也在不斷的增值。而科技的消費品,例如電腦,電子產品則非常的昂貴,那時候一臺電腦比現在要貴很多倍,軟體也可以賣到很高的價錢。
故此你在那個時代,如果你買電子產品來玩,自然少了可以拿去存銀行或各種投資生利的錢,只要這些錢不消費,很合理地令你可以買房子。這就是八九十年代的規則,省吃儉用自然會對買房子有幫助。
但是去到今天二十一世紀,你看看存款還有這種利息嗎? 而電子產品,則價錢暴跌便宜到每人都能擁有,社會欠缺實業的投資標的,只剩下賭博性質的金融產品,以及透過壓縮供應而強行泡沫澎脹的資產升值。而你的錢放在銀行,他並不會變成實業,刺激勞工的薪水上派,反而,因為沒有消費而導致的實業蕭條,使他們資金過多,更刺激保險,證券,直銷等金融投資市場,以及用來變成房貸去讓人買房——就是把房地產弄上去。
錢其實用途減少了,他還能消費,卻失去了投資和儲蓄的用途,所以他的價值也在減少。你省吃儉用會怎樣?你的現金或存款,既不會變成臺灣的實業,也不會流回變成你的薪金,他只會一方面貶值,並間接使臺灣的資產價格不斷的上升。
錢只是一個代幣,就跟棋子的黑子白子一樣,他沒有一個絕對的價值,只有相對於環境與規則的價值。薪水高低,看的不是絕對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到底賺了多少錢,而追求換回甚麼。如果你要的是電子產品,現在的人比以前富有了很多,如果你要的是房子,現在的人比以前貧窮了。
而他們說服你要房子不要電子產品。
而你的上一輩,他們腦子裡只記得過去的規則,他們腦子裡記著玩電子產品很奢侈的印象,而沒有從數字上計算他其實便宜了很多。也記著儲錢怎樣令他們買到房子的記憶,而沒有看利息和市面上有沒有其他投資標的。他們赤裸裸地拿他們的經驗,教你玩現在的遊戲。用五子棋的勝利經驗,教你玩圍棋,而聲稱五子棋和圍棋都是沒分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