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 7 years ago

※ 引述《a81192039 (YAYA)》之銘言:
: 為什麼公務員的福利該被砍?
: 重點是出在不跟上的慣老闆阿
: 為什麼都是公務員被拖出來鞭?
: 有些人勞工福利很會捍衛,然後公務員就要砍爆
: 那不如所有公務員都民營阿,這樣大家都沒話說
: 有沒有公務員民營大家都變啞巴der八卦?

近期最好的例子就是希臘, 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 希臘的政府開支佔經濟的比例,就不斷的上升, 這意味著, 在經濟體系裡流動的錢, 很多都是由政府「花」的. 比方說, 各種政府包案, 公務員的薪金福利等. 政府看起來總是有錢, 問題是, 很少人會認真探究這些錢怎樣來.

錢不會無中生有的, 他一定有一個源頭, 只要花錢, 最後總會有人買單.基本上, 政府的錢, 粗略的分有幾個源頭:

  1. 稅金
  2. 發鈔
  3. 向外國借債, 或向本國兜售國債
  4. 售賣或抵押國有資產

基本上這些做法都有副作用, 加稅的話, 就是從民間取利, 經營成本上升, 間接就會導致失業和薪水不漲, 因為加稅而利潤不足的企業會直接倒閉. 發鈔則是使所有人的錢貶值(八十年代的希臘就是這樣貨幣大幅貶值), 售賣國有資產, 例如土地,公共事業, 就會使政府的常態收入減少, 惡化赤字. 借債有利息是小事, 最要命的是別人不見得願意借你.

希臘對於經濟不景的對策, 就是擴大政府開支, 刺激內需, 以刺激經濟. 所以他們經濟不景, 政府就會花錢, 請更多的公務員, 做更多的公共建設, 去搞國際盛事例如奧運會等, 這些都會有短期的效果.

這三十年內, 希臘政府都是這樣做, 也就是說, 今天一個五十歲的官僚, 如果他二十歲入職政府, 他一生人見識過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 都是同一個. 就是政府花錢, 他幾乎沒看過也不懂任何別的刺激經濟的方法.

可是, 政府每次這樣做, 都要有人買單, 結果差不多最終結果, 都是向著民營企業也就是公務員以外的人開刀. 加稅, 發鈔都是這樣. 問題是, 產業沒起息, 那些企業無利可圖, 直接倒閉放棄. 然後又釋放更多人失業, 而多了人失業, 希臘又會擴張公共開支和公務員, 試圖抒緩民困. 這是一個循環效應.

越來越多人, 或多或少的依靠政府才能謀生, 他們不一定是公務員, 也可以是公務員的親屬, 因為自己賺不到錢, 就更需要那些公務員親人的收入來養. 結果這些人又成為鐵票, 防止政府收縮他們的福利與薪水. 理由有幾萬種, 但是最核心的理由就是他們的生活依賴的是政府.

因為失去了在市場競爭生存的能力.他們沒有別的方式增加收入, 他們增加收入的唯一方法, 就是政府花更多錢.不論是加薪, 保障福利還是怎樣.但政府花更多錢, 就是增加民營企業的成本, 削弱其競爭力.使更多民營企業倒閉, 更多人依賴政府.

政府越付錢去救經濟, 就越多人依賴他, 越多人支持他花更多錢,因為外面的經濟越受打擊,公務員的薪金和福利看起來就越美好.
吸引越多人進入去當公務員,也就是成為政府開支的一部份.

就像臺灣瘋國考一樣.因為外面情況那麼差, 所以就想逃出這個圈子,可是越多人加入, 外面的情況就更差.

而進去了政府這個體系裡, 就會慢慢失去在外面市場生存的能力,有去無回.雞生蛋, 蛋生雞, 越來越多人只能靠政府謀生.

最後希臘既不能發鈔, 也沒辦法借債了, 各種福利, 那就直接發不出來, 整個系統就這樣崩壞了. 是的, 政府答應了你要年年加薪, 給年金, 好待遇, 就因為你當初可能因為通過了某些考驗, 而當了公務員. 但政府就單純發不出來, 沒有就是沒有, 大家都相信政府萬能, 但政府不過就是人類的組織, 它從不萬能.

當完全不考慮收入的來源, 只講「政府就該付錢給我, 因為 XXXX」, 這個循環經過了三十年後, 結局就是, 政府失去了支付的能力. 當失去了支付的能力, 那政府承諾給你怎樣的退休保障, 都瞬間歸零. 那些民營的企業倒閉, 沒有人想經營甚麼, 反正努力辛苦的成果, 都是給政府取去發給別人, 努力工作還要賠本, 那誰要工作?

結果就是, 不論是公務員還是民間, 玉石俱焚, 大家都不願工作, 薪水和福利都發不出來了.

政府開支其實就像是老鼠會, 直銷, 我們會嘲笑那些人, 相信直銷騙局, 但是用公共開支去刺激經濟, 本質上跟直銷是完全一樣的. 去到某個點, 就會自己崩盤. 外面的環境變惡劣了, 民營的產業會感受得到景氣的差距, 但政府卻有一堆額外的財政方式, 使他們在不景氣時能夠把開支不斷轉嫁給別人買單, 可是他的本質是吸毒, 你吸一下, 會爽一陣子, 然後你的健康與精神會不斷的惡化, 欲罷不能.

福利就是開支, 無論你怎樣捍衛, 怎樣爭取, 他都必須有個源頭. 如果整個社會產業在國際上都是惡化時, 實際上, 就是要所有人平均的承受這些惡化的後果, 並找出突破的方法.

經濟就像在沙漠中旅行, 水源是有限的, 當水開始枯歇, 找不到新的水源時, 每人減少喝水, 大家才能夠活下去, 再慢慢尋找下一個綠洲. 如果有些人堅持, 我平時
喝這麼多, 以後都要喝那麼多, 那是他們很多年前救了某某祖先, 導致全村答應過
給他們足夠的水, 那只有兩個結果.

第一種結果, 就是其他人讓步, 再喝少一點, 保障這些人能喝那麼多, 也就是為了實現祖先的承諾, 其他人更痛苦, 甚至可能死亡. 用經濟來看, 就是用發鈔, 加稅, 縮減其他開支(例如營養午餐)等方式, 在那些外面工作的人身上取得更多錢, 使他們的薪水更沒辦法向上提. 臺灣目前是這種情況.

第二種結果, 就是像「為何不大家都加薪? 」, 你喝這麼多水, 我不能阻止你, 我也喝, 結果是怎樣? 應該是水提早喝光, 喝光的時候, 卻也沒看到綠洲. 之後的結果會是全部人一起渴死, 希臘就是這種情況.

當然最好的情況, 就是找到綠洲, 人人有水喝, 但到底這是誰的責任? 綠洲並不是說有就有, 要很勇敢的冒險者, 騎著馬, 到處探查, 才有機會找到. 但是公務員並不是創業家, 他們的本質並不是冒險者, 他們沒有責任或不會發展新產業, 也沒有責任或不會適應市場.

給冒險家充足的水, 他未必找到綠洲, 如果不給冒險家水, 那要不就是沒人肯去冒險, 敢於冒險的人也不敢走太遠, 甚至會中途渴死. 所以, 大家都消耗著那僅有的水, 沒有人找到新的綠洲, 看著水一天比一天減少, 等待全體死亡.

在這個時候談論那上古的承諾, 再有道理也好, 你對大家的祖先有多大的恩情也好, 水也不會無中生有, 大自然也不會跟你客氣,沒水就是沒水, 渴死就是渴死.

與其說, 重點是砍公務員福利, 不如說, 當財政出現漏洞時, 人類要生存, 大家都要讓步, 得到越多的人, 就要讓步越多, 才能夠渡過難關. 一味堅持自己的利益而把看不到有些人已被推至極限, 結果就是全體覆滅. 這相信並不只是針對公務員,而是針對任何既得利益者, 反之, 那些新入職的基層公務員, 已不是既得利益者,針對他們也沒有用.

我看臺灣的討論, 很多就是綑綁, 把那些有高收入的肥貓, 和那些毫無福利正在捱的基層, 混為一談. 一加就要一起加, 一砍就要一起砍. 老闆也一樣, 把那些賺錢和賠錢的老闆一視同仁.

其實把事情分開就行了: 只砍那些已經很肥的, 不要動那些從沒肥過的. 動那些賺錢的, 寬待那些賠錢的.


※ 引述《Lording ()》之銘言:
: 加上每個長官都脫離不了人多好辦事的思維
: 每有新業務時,都只會想要多僱用人,而非檢討工作分配跟適才適用
: 更不用說那種毫無人力資源概念的任用制度了

其實我認為重點是, 理解「公務員」並不是個人而是組織.

很多討論都站在個人去理解.比方說, 那些說「你有種就去考」, 這種是把事情理解成個人利害得失.或者把公務員的安穩和收入,當成一種勤力考試的「獎品」.

而從個人層面看, 其實很多基層公務員不僅很拼命, 甚至過度工作.收入也很低. 但是這不妨礙, 公務員作為一個整體, 是低效的.

因為一個組織本身的效益, 並不是勤力的做越多越好, 而是看他最後的產值, 也就是市場承認的價值. 因此, 投入產值的, 除了工作人員的努力外, 指揮和管理的方式, 獎懲制度, 薪水和福利多寡, 都會影響到性價比. 也就是說, 站在市場的觀點看, 同樣勤力的人, 還是有更便宜的一個.

政府和民營企業有一個徹底不同的地方.就是政府的收入和支出, 本身就是公共開支, 不屬於任何人.

民營企業是自由市場, 自由市場就是自負盈虧, 無論再有能, 再努力的人, 市場證明他賺不到錢還是要賠本, 賠到沒錢就要倒閉. 他很可能很聰明也很勤力, 也很負責任, 就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就倒閉了. 自我負責, 是民營企業的重心.

倒過來說, 政府負責的是「公眾」.

就算是同樣能力的管理層, 同樣能力的員工, 他們做錯了事, 或者財政出了問題, 正常民營企業下會倒閉, 但政府的話, 卻是全民買單. 倒過來說, 政府資源運用妥當, 也不會賺大錢, 員工和管理層都不會受惠.

所以公務員和外面的民營, 不是能力的分別. 而是責任架構不同, 長遠導致了不同的工作態度, 民營的架構是自負盈利, 自然是敏銳, 高風險, 而且被迫控制資源效率. 但公家機關, 你的資源效率不太影響你個人的未來, 所以往往是犧牲資源效率, 去保證事情不會失控, 避免無端惹禍上身. 冒險做好提高效率沒有獎賞, 工作程序複雜保險不會有懲罰, 那自然會走向保守低效.

故此就算當初再精英的人, 走進了公務體系, 他的市場效率都是下降的, 而且離市場的觀念也一定越來越遠. 不是公務員本人有甚麼不好, 而是他會被這個體制轉變, 一個人如果在公務體系待太久, 他的市場效益無可避免會降低.

至於那些開始把權力當成自己的, 或者覺得是公共資源就可以浪費的, 就是直接連職業道德都腐敗了, 但就算不是這些人, 很多認真工作的人, 其低效是自己沒有知覺的. 那種低效不是不勤力, 而是花很多時間在沒有用途的事情上. 那是因為公務員體系要求大家當國家這複雜機器的零件.

就說國軍掃地, 掃地的人很勤力, 但不等於他做的事情對戰力有好處, 公務體系就是這樣回事. 公務員個人來說不低效, 但整體來說卻低效.

而這是無法改變的, 因為外面的世界是市場殘酷的淘汰, 再勤力再聰明的人光是運氣不好都會裁掉, 而公共體系是人為的, 連考試到考績, 都是由上官決定, 他不及市場殘酷, 也永遠比市場主觀. 在市場上, 最好的 CEO 也會可以因為錯誤的決定而慘敗, 誰說微軟不是人才?

但在手機世界就是打不贏蘋果.往常的誤區就是, 考試找到最好的人才, 然後讓最好的人才做事, 事情就會好.

不過像微軟對蘋, 已顯示一件事, 其實沒有最好的人才, 而是時代不斷改變, 有些人能適應有些人不能, 以前的人才可能日後變廢物, 以前不怎麼樣的, 可能才是需要的人才. 這不是一個考試或者某個不斷理念複製的官僚體系, 可以參透和決定的.

故此重點不是找出人才, 甚至不是改變政策. 而是公務體系, 本身就是必要之惡, 先天就要慎防各種沒必要的澎脹.


※ 引述《cigara (想你的比基尼曬痕)》之銘言:
: 您的說法是組織效益高低來自市場承認的價值
: 如果以私部門來講, 我完全同意
: 但公部門講求的不只是效益或效率, 還有公平正義的追求

說得好.你一句話, 已答了你的所有問題.

正因為公務員系統, 他的存在目標, 是為了「公平正義」, 所以, 他的任何一個部份, 包括待遇, 都不可以違反他的基本存在目的. 公務員全體, 以及這個系統本身, 應該時刻不要忘了, 他的存在價值與使命, 都是為了令社會公平正義.

何謂公平正義, 我引用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 他的定義如下:

  1. 每人都有平等的平等, 享有廣泛的自由, 而其自由與權利互相相容, 即特權本身是不正義的.
  2. 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 應該得到調整, 各項職位及地位, 必須在公平的機會平等下, 對所有人開放, 社會中處於最劣勢成員應該受益最大.

現在臺灣的問題, 正出在那些公務系統裡退休者過度的福利, 以及一堆既得利益者, 佔據的收入, 正在壓縮年輕人的機會, 蠶蝕弱勢者的資源. 低收入者既沒有機會享受這些工作機會, 同時要交各種支費, 去維持這些福利, 而享有這些福利的人, 則他們得到遠超於他們生活的所需.

如果因為延續這些報酬, 而導致政府必須壓縮別的公共支出, 那不僅不公平正義, 那直接就是公平正義的相反. 弱勢者會因此變得更弱勢, 而既得利益者會變得更為肥肥白白.

公務員系統的存在第一意義, 在於實現公平正義, 這是我們接受公務員系統低效的理由. 當環境變遷, 這些待遇, 不再公平正義的時候, 開始有些人為了保障這些利益, 而將事情說成是公務員是競爭的勝利者, 或者公務員因為高效而得到報酬.

我所說的, 正是回歸公共體系最原始的本質, 就是維持社會的公平正義, 每一個當公務員的人, 若他們已足夠生活. 那在整體經濟情況不好, 政府財政惡劣, 以及外面的人薪資低微的時候. 而這甚至去到, 政府未來很可能會像希臘一樣有巨大的財政危機, 使國家陷入困境甚至滅亡時, 還堅持這種待遇, 就不是公平正義.

公務員即使退休, 他也不會失去維持公平正義的使命, 當自己的退休金, 以及優惠存款, 有害公平正義時, 一個公務員若是記得自己的使命, 那他就應該按公平正義的原則, 願意減少這收入.

也只有這樣, 經濟才能夠生生不息, 財政上能夠繼續維持現在公務員, 以及保障未來公務員的退休. 實在說, 這也是為了救他們自己, 以及救現在的基層公務員, 別再說甚麼「不爽你去考」之類的話.

實現公平正義, 為的正是公務員的職業尊嚴, 獻身於公務體系, 為的正是讓社會長治久安, 如果為了退休金盡可能肥美, 而否定自己還是有責任, 那就是為了一點錢, 去否定了自己的整個人生, 整個職業使命.

宋太祖底下的將領, 誰沒有汗馬功勞? 但是為了宋朝的長治久安, 他們也願意杯酒釋兵權, 如果他們堅持自己汗馬功勞最大, 死都不放兵權, 宋朝也不會生存多久吧?

但這些人知道自己努力一生就是為了建立這宋朝, 又何必毀了他?那, 公務員一生就是為了社會的公平正義, 又何必為了退休金而毀了他?


《有沒有XXX的八卦》
能有這本書,受到了許多人幫助。
這世上沒有什麼超人,我也不是,所以大家一個個共同努力,才能有這本書完成。
如果這本書賣的好的話,我也會回饋到我手上各種在進行做的事情。
例如民國無雙光輝歲月鐵拳無敵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