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p956956 (儲備里長伯)》之銘言:
: 但是漢朝幾乎就開始走下坡
: 國力衰微 百姓貧困
: 反而是戰國時期
: 秦國或趙國 即使跟周邊國家紛爭不斷
: 都能夠擋住匈奴
: 甚至把匈奴打得鼠竄 不敢隨意侵犯
: 到秦朝也是
: 蒙恬在邊疆把守
: 打到匈奴不敢再南下
: 一個國力 生產力 內部都穩定的朝代
: 為何打匈奴卻比戰國時期的國家還要辛苦??
信我, 你就算動員全體人類文明的力量, 想要根絕蟑螂, 都是不可能的.
從宏觀的角度去看這問題的話,
一個巨大的國家, 就和巨大的公司, 組織一樣. 規模變大並不是只有好處.
所有生物都不是越大越好, 越大其實越脆弱, 越小則越精練.
像蟑螂的生命力比恐龍要強多了.
公司大了就會有很複雜的人事架構, 冗長的溝通機制, 以及消耗更多的常態成本.
內部的對立也更難解, 而且要做一個全公司公平的制度也會更難, 因為裡面已包括了更多不同種類的人. 涉及的業務越多, 業務之間的互相衝突和資源爭奪也會變得更嚴重.
用漢帝國相比, 有幾點是比較明顯的.
首先是防守範圍變長, 以前不容易防守的部份, 現在也變成了要防守的範圍. 如果把軍隊看成守門員, 那就是龍門變大了很多. 第二是權力分配, 戰國是獨立國家,故此他在自己範圍有最高權力, 但是所謂統一的漢帝國, 也意味著他們的邊疆不再擁有全部的權力.
古代沒有電話, 距離是絕對會影響通訊效率和速度, (哪怕是今天, 我也不可能單靠網絡和電話就處理我在臺灣公司的所有事情) 中央保留的權力越多, 代表地方的在運用資源和人力的制肘越多, 必須先得到中央的首肯才成立. 即使漢朝並不是明朝式的中央集權, 但是權力不及獨立國家高是事實, 故此反應速度會變慢, 資源運用也會減弱了效率.
兵貴神速, 戰爭最重要的是機動力而不是人數, 漢朝整體的國力強大, 代表的只是數量與物力的增加, 但是機動力與戰爭效率反而是下降的. 他在面對模式相同的關內勢力當然可以用數量壓過去, 但對於形態不相同, 高機動力的草原民族, 這個國力不見得就有很多意義, 就算能擠出多一倍的軍隊, 幾何增加的物力, 他對於解決問題本身也沒有幫助.
你動員緩慢, 而且連同補給深入, 機動力弱, 戰鬥力再強, 對方也可以選擇不跟你打, 直接退去戰略縱深. 哪怕蘇聯對納粹, 國軍對日本, 戰鬥力強的最基本解就是不打. 反正現實不是民國無雙, 沒有隨意門, 我消失在草原你就不知道我能在哪裡重新跑出來, 改打自己能夠打贏的地方, 北方邊境那麼漫長, 你要動員多少次?
就算 HP 和 攻擊力 都增加了, 打不到就沒有意義了.
《有沒有XXX的八卦》
能有這本書,受到了許多人幫助。
這世上沒有什麼超人,我也不是,所以大家一個個共同努力,才能有這本書完成。
如果這本書賣的好的話,我也會回饋到我手上各種在進行做的事情。
例如:民國無雙、光輝歲月、鐵拳無敵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