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Zorich (卓里奇)》之銘言:
: 而香港比台灣更嚴重,房價所得比世界第一,但香港的年輕人似乎不像台灣如此絕望?
: 喔~絕望的以為~生命只有黑夜~~
: 是不是因為香港有白手起家靠炒房致富的李兆G & +誠 ,所以給了香港年輕人希望?
: 台灣的年輕人有可能複製兆G和+誠的致富模式嗎?
用「炒房致富」去說李嘉誠基本上是不公平的.
李嘉誠從推銷員出身, 年輕時做的都是很基層的行業, 年輕時是個創業家, 他是由小型的塑膠花工廠起家的, 三十歲之前的他, 就是廿四小時抽大部份時間出來工作, 冒高風險, 連休息時間都很少的典型新創老闆. 而且做的不是那些公子哥兒做的甚麼金融, 而是實業.
他早在投入地產之前, 公司的營業額已到了一千萬港元了, 也就是說他早是創業成功, 白手興家從實業中取得資本.
他做地產投資, 也不像現在炒房那些, 在一個安穩的時代. 不斷維穩期望房價無限升上去讓他們穩穩賺, 一味恃著資本雄厚的保守懦弱之士. 他投資地產的主要契機, 是香港在六十年代中, 那時候大陸文化大革命, 香港非常憂慮解放軍突然南下佔領香港.
不久之後產生的左派暴動, 到處都出現毛澤東萬歲之類的標語, 共產黨相關組織在香港殺人, 放火, 放炸彈. 因為當年的香港人可以自由住在英國, 所以大量當時期最有錢的人, 都連忙逃去英國, 例如一些在香港已經留存很久的客家人, 在當年是整個村棄掉的移走的. 所以在香港你可以找到一些整條荒廢了的客家村, 是有能力逃出香港的人就逃出香港的年代.
你想像一下, 如果臺灣正在被解放軍籌備攻擊, 已經有一波飛彈射到臺灣土地上, 美軍態度曖昧不明, 大量有錢人出逃, 窮人也想離開. 解放軍還聲言只要攻陷臺灣, 一定沒收所有資產, 可能把資本家殺掉. 這樣的環境下, 臺灣的地產價格必然是暴跌, 因為有錢人直接打從把所有資產能賣都賣掉, 然後永遠的離開臺灣, 在安全的地方看著臺灣毀滅. 當年香港的有錢人就是這樣的心態, 這就是當年香港的處境.
在這時候地產投資不僅不再穩穩賺, 而是跟新創事業一樣的高風險投資了, 在大家以為香港要完蛋了趕著逃跑的時候, 李嘉誠卻戰略判斷英美不會放任香港滅亡, 在大動亂的時代, 押上自己所有能用的資金, 以極低的價錢人棄我取, 才成為了地產大王. 可是他憑的是當創業家和實業家時, 精準的判斷力與勇氣. 反而那些一直以來香港的勝利組就看不透這點, 他們這時候放棄香港所有資產的決定, 使他們錯過了日後更繁榮的時代而離去.
而李嘉誠的判斷是正確的, 香港沒有滅亡, 接下來反而走進更繁榮的時代, 而他在這時候收納的大量資產, 價值幾何式的澎脹, 使李嘉誠成為了首富. 而他的成功, 建立的不是投機, 不是安穩的賺, 不是人生規劃, 而是在關鍵的時候違反主流的, 看穿整個形勢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以堅強的鬥志作出一擊逆轉的決定.
他在一堆有錢人在危難的時候只懂崩潰逃走時, 剛毅的站住, 拿出自己的資本, 冒極高的風險對香港投下信任票, 而獲得了回報, 這是他應得的報酬. 也是一個富人和資本家, 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的表率, 至於那些棄資產逃走的人, 他們也是自業自得, 空有大量資產享受富裕卻沒有那種留守的堅毅意志和戰略判斷力, 最終的結果就是失去.
所以李嘉誠給別人的, 可不是小家子氣的炒房致富的希望, 他的故事可是在說服, 智慧與勇氣, 比起你家祖先留給你甚麼更重要. 李嘉誠是亂世出英雄, 動盪的形勢不僅沒有挫敗和損傷他, 反而給了他更進一步的機會. 而且他也是經營實業, 並不是單純建立在虛浮的數字遊戲上.
訓練自己對局勢的判斷力, 可是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多了.
這需要不斷的實戰.
李嘉誠一貫以判斷精準聞名的, 不論是日後他轉向證券, 超級市場, 電訊, 海港等投資, 他都很少出錯. 不過李嘉誠也不是完美的, 他就說, 他一生人就做錯了這件事: 沒有參與政治.
推 Azabulu: 推 想賺大錢的人很多 有腦子的很少 03/29 13:11
比起李嘉誠, 那些炒房賺錢然後再離開, 眼裡只有家族與自己的人.
或者靠家蔭和權力去賺錢, 一味只是依賴社會穩定和資產價格穩定上漲的人.
即使賺到錢, 也只是不入流的鼠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