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okia6233 (mobile)》之銘言:
: 我大概分析一下
: 在靠杯別人投資地產賺錢的人分為幾種人
: 一 真的很窮 窮到買間房都不能 大約占5% 人口
: 二 眼光差 跟本連通膨都不懂 把錢拿去買保險 20%
: 三 賺太少 羨慕炒房致富的 45%
: 台灣人在搞公民運動都是這種調調
: 包裝前:
: 你賺太多喔 分一點給我不行嘛?
: 媽的妳賺太兇了啦 拜託妳分我啦!!!!
: 但是包裝後: 居住正義 全民做主 公民覺醒 ~~~~
: 簡單的說 靠杯的那些人 超想早生十年 海撈一票
基本上, 課本都在靠杯鴉片戰爭. 我想當年靠杯鴉片的人, 也不外乎以下幾種人:
- 真的很窮 吸不起鴉片的人
- 眼光差 看不出鴉片會在中華圈大受歡迎 跑去投資鐵路
- 賺太少 羡慕賣鴉片致富的
相信一百多年前的煙販, 說的話應該上述差不多. 基本上這句話套用在任何一個賺大錢而被質疑有害的產業上都通行, 簡而言之, 就是把所有反對的人, 說成是看不得別人好. 而去避免談論那件事對於社會來說是好是壞.
鴉片其實也是一門生意, 到頭來也是需要靠投資, 靠經營, 有風險, 需要有一群專業的人員, 還會養活很多人, 例如運輸鴉片的水手, 煙館, 吸鴉片用的器具等產業. 放開一點的話, 甚至自稱為「經濟火車頭」也可以.
房地產上漲, 也不是甚麼臺灣的專利, 從古代羅馬帝國, 去到中世紀的威尼斯, 去到近代的菲律賓, 經濟都從實業走向擁有地產的人能致富, 透過租金和漲價得到的收入, 超越了所有實業工作能帶來的收入, 而這通常就是國家衰亡墮落的先兆.
那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當一個人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例如研發科技, 贈醫施藥, 務實勞動, 探險創新, 保存文化, 這些行為的收入大部份都拿去交租了. 而擁有土地和房產的人, 則甚麼都沒做, 也不願冒險, 卻擁有比工作更多的收入.
那一代又一代之後, 大家看在眼裡, 心裡也很清楚, 與其對社會有貢獻不如找辦法得到資產, 父蔭是無法選擇的. 但自己能做的是甚麼? 例如不跟自己喜歡的人結婚, 改追求有錢人, 不務實工作, 改為爭權奪位, 在家庭裡則爭奪遺產, 在商場上則想辦法兼拼騙取別人的土地資產, 在經營上只能追求壓低人事成本.
總之, 就是不包括做對社會有用的事情. 研究技術, 創造, 開發, 勞動, 冒險犯難, 這些對社會有用的事情. 都難以協助改善生活. 改善自己和改善社會兩件事起了衝突.
這樣的社會怎能不墮落呢? 創造財富的人不會改善生活, 繼承資產的人則隨意揮霍, 即使他一事無成, 不事生產. 再壞一點的話, 就是他們自以為贏在人生起跑線, 把繼承財富當成人生成就, 甚至堂而皇之說這就是道德的, 面對別人的質難, 轉而鄙視和貶低窮人, 說他們都是在妒忌, 說他們都是不道德的, 去令自己心裡好過.
有一個說法, 要怎樣令一個人變成廢人? 答案是, 僱用他去做很簡單的工作, 例如倒茶, 用盡他的時間, 再給他很高的收入. 這樣的工作做五年, 把他裁掉, 他就會變成一個只會倒茶的廢人了.
同樣道理, 長期依賴地產和租金收入的人, 若對社會沒有主動的責任感, 慢慢就失去了工作的能力, 你不能期望他們學會寫出一個軟體, 不能期望他們會研究最新的科學理論, 不能期望他們會多學幾種語文, 觀察適應國際的市場, 因為他們不需要, 也能活得肥肥白白, 變得自私自利, 麻木, 遲鈍. 掌握資源的人不創造, 創造的人沒資源.
這樣的事情在人類社會, 都發生過至少上千次了, 每個文明的衰落和腐敗都是這樣的. 有些社會有走過去, 例如鄉民常常說要移民去的那些國家, 例如德國, 日本, 他們都是經歷過房地產繁榮期, 但他們自知這樣會令自己腐敗, 便把泡沫主動戳破. 使靠地產致富這件事成為泡影.
日本的房價從泡沫經濟中掉了大半, 德國則透過各種支費和權益保障使地產難以盈利, 在華人看來是莫名其妙, 為何要自斷經脈, 承受經濟不景? 但最終這些國家在房地產不再能夠牟取暴利下, 實業與科技等根底部份, 才慢慢回復健康. 有些國家則相反, 容許土地兼拼, 在物業擁有者的大量反對下, 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任何土地租稅的改革, 保障他們的租金利益, 永垂不朽, 結果社會無法流動, 大學生沒有出路要去外國做傭工, 暴力和動亂騷動不止---我說的國家是菲律賓, 但任何國家選擇這條路最終都會變成這樣. 當然, 在菲律賓你當大地主還是很爽的, 還是可以指責是那些窮人的祖先不爭氣沒圈了大量地產, 才淪落到要去當外勞.
共產主義成為災難的國家, 都是在土地的價值遠超一切下, 一堆人把大部份收入花在土地上, 痛苦的生活爆發開來, 結果在共產主義浪潮下跑進去殺了地主全家. 保障土地利益去到終極的結果, 也是自毀. 至於那些阻擋了共產主義革命的國家, 都是自行先做了土地改革, 臺灣自己的耕者有其田, 也是這樣,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也做過土地改正, 而戰後也有農地解放運動---要地主以極廉價的價錢, 賣回給在土地上工作的人.
任何一個明白的政府, 都會知道在問題惡性循環得太嚴重之前要解決他, 讓國民不致於成為租金和房地產價格的寄生蟲, 至於死都不願意這樣做的政府和國家, 最終就會走向動盪, 內鬥, 經濟結構病態, 最後以暴力和血腥的方式滅亡. 房地產的收入, 越拋離人類靠自己創造價值能得到的, 代表那個國家越衰老, 要重生就必須使收入交給願意冒險創富的人, 而不是搶奪那些有限土地的人.
房地產, 不是和鴉片很像嗎? 經濟上的鴉片也是一種鴉片, 他讓爽的人很爽, 沉醉其中, 渴望不斷得到更多物業, 穩穩賺就致富. 可是他不會產生任何對人類文明或社會有意義的價值, 他也在吸取實業的投資, 破壞經濟結構的健康.
※ 引述《jdkcupid (飛車公爵)》之銘言:
: 重點不是給投資客多少比例槓桿
: 而是銀行資金在房貸市場的集中度
問題並不在於所有炒房者上.
在我的觀念而言, 大部份炒房者並不是始作俑者, 相反, 大部份炒房者是被動的, 我強調「大部份」的原因是, 參與這種活動的人, 可以用一條界線劃分, 第一種是「堅持制度去保護既得利益者」, 第二種是「因為制度是這樣改變自己去參與的人」.
前者和後者的分別, 在於前者是「令社會變得適合房地產投資」的人, 他們是製造和維護這遊戲規則的人, 一個有利自己的規則, 他們迫所有人都參與了這遊戲, 相當的人數被迫參與後. 發覺在這規則中, 當炒房的人會比較有利, 當買房自住的人則是被剝削, 就成為了後者.
我對於後者是沒有意見的, 是扭曲的觀念和制度, 迫使了後者產生, 後者並不覺得炒房就是好事, 只是覺得自己不賺別人也會賺了. 好的制度讓壞人也沒有害, 壞的制度則讓好人變成壞人, 這就是很好的例子.
前者跟後者的分別,
前者會維護和支持這種系統延續, 而後者則如果這系統不延續, 他就會把精力放在別的事情上, 而不會想去維護他.
前者打從一開始就認同和喜歡這種遊戲規則, 希望這世界一直這樣運作下去, 甚至企圖將這道德化, 將不參與的人打成不道德. 而後者自知這種制度是有問題的, 若大家同意他該消失, 那他就應該消失.
前者會用政治影響力, 媒體影響力, 文人, 不斷的要大家接受這世界就該這樣運作下去. 他們會主張, 例如一個人繼承大量財產, 是他自己的事, 是他前生修來的福氣, 不需要比別人負擔多任何責任.
他們會主張, 只有房地產的價值才能夠把社會的經濟推進. 他們會主張, 沒有高價的房價人們就會失去勞動的推力, 如果你質疑他們自己沒在貢獻社會, 他們就說炒房也是在促進市場, 是在貢獻社會. 他們認為每一個人合理的人生, 都是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然後是向銀行借一筆錢買房, 一輩子就去還這筆債, 哪天真的還完了, 就該為自己的孩子再借一筆, 幫下一代買房. 他們沒辦法解釋這樣做對社會的好處, 當自己的炒房利益受威脅時, 就用中傷, 貶低他人的人格, 道德, 或者「我有錢我說的話就是對的」去了結討論.
對於只因為制度如此而參與, 無意去維護他的人. 我認為, 只要遊戲規則改變了, 他們就會被解放出來. 所以沒必要責怪他們, 而應該去努力的改變規則.
而意圖從各方面, 包括輿論, 政治, 把整個社會改造成有利資產持有者的人, 這些人才是問題所在. 值得留意的是, 並不是所有這些人都是既得利益者, 當中有些人自己也沒多少房產, 甚至只有一座還在背房貸, 但他們相信了社會必然而且只能這樣運作, 所以他們真心的支持這件事繼續.
即使歷史證明了這種體制最後必然會製造不公, 苦難, 社會動亂, 崩潰, 他們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信仰. 對於他們來說, 那是一種宗教, 我通常會說這叫「磚頭教」, 就是一種將社會的所有經濟價值都建立在土地和建築物的擁有權上的信仰.
吸食鴉片的人並不見得有罪, 他可能也是被影響的, 可能是當時社會環境, 可能是習慣, 大部份人的意志力沒強到可以對抗社會氛圍. 也許大家活在那個時代也會多少吸點鴉片. 只要自知鴉片是有害, 還是有心去戒掉, 那還不叫作有罪, 有道德問題.
但是把有害的東西說成是有益, 把鴉片的利益視為正當的利益, 認為人類應該永遠吸鴉片, 再把一堆本來不吸的人拉下海, 道德問題是在這裡. 若毒販用錢去令法律容許吸鴉片, 然後再要政府對鴉片不課稅或給優惠稅率, 再要在基礎教育的課本上, 對小孩子不斷重申鴉片對人類的好處, 指著那些不吸鴉片的人, 說他們就是不勤力, 不爭氣, 不務正業. 而把所有參與鴉片事業的人, 都說成是英雄好漢, 窮人要致富就是要參與鴉片事業.
聽起來我像諷刺房地產, 聽起來很荒謬? 如果看看墨西哥這國家在發生甚麼事, 就知道這樣的事情不是不可能的. 先把整個社會拉進去, 再在法規上妨礙任何威脅自己利益的事情, 最後將整個社會, 從文化到道德, 都改造成圍繞著那樣的謀生方式存在.
這些事情發生在鴉片上, 我們就覺得很荒謬, 因為今天我們活在一個鴉片基本上已從社會排斥掉的世界. 但發生在房地產上, 我們卻覺得理所當然了, 給予房地產優惠的稅率, 把房價不斷上升說成是「刺激人類的工作欲望」, 這是不是似曾相識? 這理論是不是像在哪裡聽過呢? 在網絡上, 不是到處都充斥著指責人不買房就是不負責任, 沒出息的文章?
如果這些人僅在這種買空賣空中取利, 那還不是大問題. 真正的問題是, 這些人不接受自己是既得利益者, 他們希望自己不僅拿到利潤, 而且還要被承認是合理的, 被承認是對社會有益的, 甚至鄙視不參與或反對他們行為的人. 這是我為何回那一篇文章的原因, 我不知道他是否反串, 但我不是因為他炒房這個行為而有甚麼意見, 我有意見的是他正在貶低不參與這種遊戲的人.
當這些人試圖改造社會的觀念和道德時, 那就當然是道德問題, 如果他們悶聲發大財, 那可算是小聰明. 但他們不是, 他們是拿完這樣的利益之後, 不見好就收, 反而在自己的利益有可能去到盡頭時, 把人都捲入. 控制立法, 拒絕所有威脅他們利益的法例通過, 通過所有進一步保障他們利益的法例. 迫更多的人成為參與者, 這才是罪惡.
鴉片是甚麼? 鴉片本來就藥物, 他自然是有藥物用途, 他本來就是可以對人類有益的東西. 他今天之所以被視為毒品, 不是吸鴉片就是罪, 而是鼓勵濫用鴉片作享樂用途是罪.
賭博也是一種娛樂, 他可以令人抒壓, 讓社會有希望. 但是沉迷賭博導致傾家盪產, 那就會製造不幸, 那就變成一種需要節制的行為.
這些所有有益的東西, 在失控和濫用的時候, 都會變成有害的. 房地產與證券與一切的投資物, 他們本來就是有益的, 有益的房地產投資能夠把市區更新, 將土地活化, 改善居住環境, 讓空置的店鋪能有所用, 使危險的建築物得以被清除及維護, 使社會穩定. 證券可以為新創的事業, 例如科技, 醫藥, 獲得資金去推動, 他們本來就是有益的東西. 他們的存在本身不是罪惡.
有問題的是偏離了他本來的價值, 鴉片藥用是好的東西, 但是用太多就會腦袋廢掉. 臺灣的房市不斷的投資下去, 但是得回的卻是大量空置的房產, 他不僅沒有改善大家的居住環境, 還使大家沒有辦法負擔自己的居住, 使實業的資金被抽走, 使個人消費力被壓抑, 使更多人因為實業做不下去而轉業, 最後被賺錢的仲介業吸收. 可是這些人漸漸只能做仲介業, 他們就算移民海外也發覺除了買賣房子之外他們不太懂其他工作.
那麼, 他就是一個濫用的狀態.
這是為何我會直接跟鴉片拿在一起說, 不這樣說, 大家就不會驚覺, 一個人吸太多的鴉片, 跟一個社會過度沉迷房地產, 本質是相近的. 就是濫用, 我知道就會有人說鴉片是道德問題, 房地產不是, 但這就跟「藥不是醫病的嗎? 吃太多藥只會令健康變好又怎會有害呢? 」一樣, 當現實證明了他被用太多就會有害就要承認它. 證明了他有害, 他才變成道德問題, 如果鴉片一開始就是道德問題, 為何最講道德的中華文明無法阻止其入侵?
那就是一開始的時候, 吸鴉片也不是道德問題. 大家發覺濫用之害才變成道德問題. 但去到那時, 已有既得利益者去試圖把鴉片變成道德了.
而戒除房地產, 也跟戒鴉片一樣的痛苦. 借下房貸的人要面對他的房子價值只是泡沫, 為了爆破的價值, 他無端要還一輩子的債; 已經走進房仲業的人要走出來找別的工作, 卻發覺他的知識和技能做不了新產業; 銀行失去了從房屋貸款中維持的利潤, 其收益可能大跌, 甚至出現倒閉危機; 現在買不到房子的人, 將來只會變成不想買, 因為收入下降, 而且房子的價值一沉不起之後, 維持成本這麼高, 誰要投資呢?
是的, 就是那麼的痛苦. 房地產投資不再賺取暴利的世界, 並不是幸福的.
戒毒的痛苦, 是因為你戒毒, 還是你毒癮已深? 現在那些從房地產獲取暴利者, 他們並非邪惡, 並不故意, 但客觀現實是, 這些利潤是透支未來而獲取的. 今天有這麼多些人錢淹腳目, 錢是無中生有, 是無代價的嗎? 他的代價就是越來越多臺灣人欠銀行一輩子的債. 越陷越深的話, 將來付出代價時只會更恐怖.
這些, 也是日本走過的路, 但人家是個民族國家, 不是一個想要地產賺飽了就丟下不管移民的國家, 便壯士斷臂狠心的接受了這些. 這並不是打地主, 不是共產黨, 不會強行把物業的擁有權, 從那些人手上奪走. 但是會讓持有資產這件事, 變回原狀. 變回他應有的價值, 有價值的房產還是會有收入的, 但不會變成暴利, 不會得到比勞動或創新更多的利益.
要說自由市場, 就要明白, 房屋可以無止境的獲利, 無止境的增值, 本身才是違反市場的. 沒有用的房屋不僅不能獲利, 還會是一種負價值. 要說資本主義, 就看看最資本主義的美國, 在美國阿特蘭大, 有些偏遠地區的房屋, 不用交租, 還可以得到津貼, 因為盡用和維護這些房屋是有價值的行為, 居住和使用本身的價值, 應該超越「擁有」的價值.
建築物應該要被使用才是促進經濟, 沒被使用的房屋, 他的租金和售價都該是下降的, 而不是上升的. 不讓房價跌下去, 算甚麼自由市場?
我沒說這是因為「公平正義」, 我單純就覺得這樣的經濟, 只是一種殺雞取卵的行為, 這種利益最大化, 只是一種短視的最大化, 長遠來說他還是破壞自己的利益.
我自己很喜歡去舊書店, 不在乎付高價買書, 我的友人問我, 明明舊書可以殺價, 為何不殺價? 我的答案是, 我喜歡這些舊書, 承認他們的價值, 我想以後他還能賣書給我, 能令我得到我想要的書, 所以我不會把價殺到最低, 去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剝奪這店家的利潤, 使他們最後倒閉了. 我得不到我需要的舊書的時候, 我的利益真的最大化了? 不, 我只是貪圖眼前一些小錢, 把我未來的利益出賣了.
那不是利益最大化, 那是短視, 是愚蠢.
《有沒有XXX的八卦》
能有這本書,受到了許多人幫助。
這世上沒有什麼超人,我也不是,所以大家一個個共同努力,才能有這本書完成。
如果這本書賣的好的話,我也會回饋到我手上各種在進行做的事情。
例如民國無雙、光輝歲月、鐵拳無敵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