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義分為幾種, 分別為「移民式」, 「經濟式」(包括農業式), 以及內部殖民.
新加坡和香港是屬於「經濟殖民」類, 而臺灣屬於「移民殖民類」, 這是兩者最不同的地方.
為何星港是經濟殖民? 因為星港一開始的時候都是人口極度稀少幾乎是未開發的地區, 英國在這些地方是先有了統治權, 人口是作為勞動力從外引入, 而且他們很多時並不是英國人, 而是華僑或者印度人. 像新加坡一開始人口不足千人, 基本上都是從華南移民過去的殖民.
這代表了, 那些人是因為自己的情況(例如難民, 經濟貧窮), 認同了英國統治下殖民地的制度, 更適合自己生存, 而自願來的. 因此可以說, 這些移民本身比較有心理準備去放棄自己已有的認知, 接受英國訂下的制度和保護, 否則當初也不會來.
這也是為何這些殖民地的制度建設能夠較徹底西化的原因, 因為如果不計華人移民, 這些地方整個統治, 政府, 法理架構都是英國式的, 華人來到之後就會慢慢適應這種與他們傳統認知(即大清律例)完全不同的架構. 英式是骨架, 華人是肌肉, 這些人不是被征服而被統治, 而是因為這個骨架存在而自己加入的, 而這個骨架更是流傳到日後美國的海洋法系骨架, 所以在目前的美國世紀, 對於世界秩序的適應性也較佳.
臺灣卻不一樣, 臺灣屬於征服型和移民型的殖民, 在日本統治之前已經有三百萬人. 他本身已經有充足的居住歷史, 土地文化, 以及權力, 人脈, 財富關係, 而且這大部份都是屬清朝征服後發展出來的. 當然鄭成功時期那二十萬人口也有影響, 所以臺灣基本上都是被外面強行施加新的制度, 以及新的外來人口, 這些都不見得是本地居民願意接納或者適應的.
這也意味著, 不論這些殖民政策是善是惡, 都會與臺灣的已有文化有所抵觸, 而臺灣即使經歷過屠殺, 他從未被進行過整體性質的根除. 故此一脈相承至今的文化, 從鄭成功到清朝到日本至中華民國, 都留下軌跡, 臺灣人並不是放棄自身的制度去接受新的一套, 臺灣人是保留自己已有的想法去被迫接受新一套. 所以他不可能像星港一樣, 在骨架上徹底的西方化, 而必然的保留很多東方已有的特質. 至於荷蘭時期的影響應該差不多被鄭成功完全蓋住了, 大概沒多少了.
況且, 星港的殖民者是英國, 而臺灣的統治者, 不論日本還是中華民國, 都是西方國家的學習者, 中華民國本身更是受日本影響很大. 日本是西方的學生, 中華民國則是學生的學生, 所以臺灣只能算很間接的受到西方影響, 而不是直接被統治過. 故此在很多理念, 觀念上, 社會整體都並不容易和西方接軌, 柯文哲認為香港冷漠無情, 那其實就是臺灣對人情的觀念是從鄭成功到今天一直傳承下來的觀念. 一種臺灣的人情, 是臺灣自己獨特的氣質, 跟外面是不一樣的, 跟日本和大陸也是不一樣的, 跟新加坡和香港更是完全搭不上了.
故此, 臺灣就算被日本殖民的時間, 比得上香港被英國殖民的時間 (一百五十年) 和新加坡被英國殖民的時間 (也是差不多一百五十年) , 他不會變得更像香港和新加坡那種西方化, 而他會變得更日本化, 也就是說, 今天臺灣人不習慣日本人的某些東西, 例如說話不坦率, 職場倫理太嚴謹這些, 都會變得更深入臺灣的文化裡. 他不見得先進, 甚至可能很封建.
畢竟不要忘了, 殖民臺灣的並不是現代的日本國, 而是二戰的大日本帝國, 他們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一個有特工拘捕異見人士, 在士兵訓練上縱容上下欺壓, 甚至把打新兵當成一種磨練, 並鼓勵肉彈戰, 神風特攻, 別人的孩子死不完的國家. 如果被帝國日本殖民更久, 這些特質也可能會更深入臺灣人的精神裡. 那不見得是現代化, 更是一點都不像香港和新加坡.
而且今天臺灣能夠跟日本的關係融洽, 其中一點是二戰結束後, 日本在臺灣的數十萬殖民被強制返送日本, 所以以前曾有的民族不平等, 階級衝突, 文化與信仰侵略, 利益衝突等問題也從此消失, 隨著幾十年時間的充淡, 日臺之間的矛盾點, 基本上已大部份消失.
但是如果日本統治很久, 留下一堆百年權貴, 而他們又沒有被強行拔掉返送, 而他們在社會上有優勢, 並看不起臺灣本土的文化的話. 那麼就會產生衝突, 各種利益糾纏下, 這種衝突也會引至對日本的反感和憎恨, 看看西方一些被長期入侵的地方, 例如愛爾蘭, 巴斯克, 巴爾幹之類, 可以產生難解的長期問題甚至是種族屠殺. 日本只統治臺灣五十年, 反而是剛好使臺日之間能夠在一個恰當的時點分手, 而留下良好的印象, 再殖民下去, 反而會使日臺產生新的問題, 例如統治末期的皇民化計劃本身就是想要徹底改造臺灣人, 就範的臺灣人以及抗拒的人已經必然分裂了.
故此並不是殖民越久就越好, 很多都是巧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