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XXgemini (So what?)》之銘言:
: 其他人如果沒有林志玲的先天條件 模仿只會變成東施效顰
: 如果其他的人和北歐人特性不同
: 那模倣北歐的制度意義不大吧
: 甚至反效果 越弄越糟
: 北歐成功的原因是制度還是人???
地緣才是最大的因素.
二次世界大戰對現在的北歐塑造是有很大的影響, 因為相對於歐洲其他地方, 特別是南歐和東西歐所受的破壞而言, 北歐雖然基本上親軸心, 但是在盟軍的包圍現實下勉強維持中立. 所以導致了他們成為歐洲受破壞最少的地區之一, 傳統的列強例如法國, 德國, 俄羅斯都受過了重創, 一些國家直接滅頂.
二戰之後, 因為北歐太接近蘇聯, 所以即使在經濟和政治上親美, 他們也不願意公然加入美國一方. 例如芬蘭, 瑞典都是例子. 這些國家算是夾著兩個列強之間, 受到很大的壓力.
聽起來這處境有點像臺灣? 但是並非沒有好處的, 因為在這環境下, 北歐出現了一個現象, 他們的資本家往往親美, 擁有未被破壞的國土, 卻受惠於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 使這些國家變得富裕.
另一方面, 這些國家政治上受蘇聯強烈的影響, 也不敢打壓社會主義, 也不敢打壓工人運動 (因為背後就是蘇聯支持, 想用工人運動去把這些北歐國家拉到蘇聯一方) , 結果像瑞典, 長期執政的便是「瑞典社會民主主義工人黨」, 芬蘭的「社會民主黨」也因此十分強大.
美國在經濟上拉攏北歐, 使北歐的經濟繁榮, 並擁有極為穩定的民主制度. 而蘇聯則試圖在政治上影響北歐, 所以使工人運動和工人政黨變得強大. 這兩者結合之下, 就成就了社會民主主義, 就是美國的民主, 加上蘇聯社會主義混合的結果. 比起純親蘇而一黨專政的東歐國家, 以及純親美而權貴不可動搖的國家例如菲律賓, 都幸運多了.
這是源自北歐經濟上依賴海運, 不得不依賴美國, 但陸路又被強大的蘇聯陸軍威脅, 不得不遷就蘇聯而形成的. 也就是說北歐因為政治的原因, 剛巧取得了美蘇兩面制度好的地方, 卻不是全面接納任何一方的制度. (即無限制的資本主義或無產階級專政) 而成就了地球上其中一個最適合生活的地區.
換句話說, 答案其實還是「制度」, 但之所以可行並不是因為北歐有石油, 中東有石油也沒發展成甚麼社會民主主義吧? 而是地緣政治使他們在制度上走向取兩者之長, 不是這種地緣形勢, 就不會形成這種奇特的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