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 8 years ago

辛亥革命的發生時期, 是各國民族主義思想頂盛的時期, 特別是受到日本明治維新建立「日本國」的概念影響. 當年的漢人知識份子亦推廣, 中國應該成為一個像德國, 日本那樣的高度純粹性, 國民平等的民族國家.

所以興中會初期的口號是「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的排滿口號, 中華民國或者他們理想中的「中國」, 是一個純粹的民族國家. 可是, 這個思想是建立在他們對於整個清帝國的理解不足上.

在中文裡, 我們都把所有此類政治架構稱之為「國家」, 但是即使你隨便查一下維基, 也會發覺在裡面是有基本上是分為幾大種不同的權力體系. 華人用「國家」一詞概括了, 最多只知道有專制和民主之別, 卻很少對其他權力體系有認識. 以下是概括的形容.

單一制國家 -

就是我們認知中的國家, 這種國家有一個強勢的中央政府 , 治下的全是行政區域, 行政區域的權力是由中央政府給予的, 中央政府擁有一切的主權. 這種國家同質性的高低有很大重要性, 同質性低會產生很多問題. 這也是為何老蔣統治臺灣比統治大陸成績好的原因.

帝國 -

清朝就是例子, 帝國也有中央政府, 他以軍事和經濟的方式, 控制了多個不同宗教, 文化, 民族的地區. 靠著維持區內的和平與秩序存在. 帝國雖然統治所有人, 卻承認這些人不同而且必須有所區隔, 這些地區之所以被統治不是因為道統或者道理, 而是因為在於帝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 故此力量衰弱或者帝國承受巨大軍事打擊時, 就會瓦解崩潰, 奧圖曼帝國, 日本帝國, 清帝國也是如此.

以上兩種, 是華人最熟悉的體制, 他們因為「中央政府」的存在以及強勢, 所以經常被混亂起來, 但他們本質是不同的. 最不同的地方, 在於單一制國家是靠著「國民的共感」而凝聚, 所以文化認同相近, 國民之間的身份地位平等, 會變成重要的課題.

而帝國靠的卻是軍事經濟力量統治, 分而治之, 也就是說各個分裂的被統治單位, 沒辦法團結起來形成足夠的反抗力. 他相反的並不希望臣民之間太緊密, 因為這也代表了反抗力量形成的可能性.

邦聯 -

他基本上就是架構在單一制國家上一層的權力架構, 當單一制國家本身的國小力弱, 不足以面對一些緊急的挑戰, 例如大國的侵略時, 小國為了統合對抗力量, 透過條約加強合作建立起的架構. 也就是說怎樣在不影響主權下, 達致團結一志統合指揮的做法.

聯邦 -

聯邦就是一種將主權分割的做法, 聯邦由獨立的「邦」組成, 邦與國民都擁有對自身土地的主權. 例如美國各邦是有各自的法律. 但是在國防和外交上則統合在聯邦政府的手上, 邦國被保證對聯邦政府有一定的參與權, 但聯邦對各邦國的干涉也受限, 換取各地區民情不同的管理彈性, 美國, 俄羅斯兩大國都是聯邦.

以上兩種是華人比較不認識的, 他並不是一刀切的「統一」或「分裂」, 而是在兩者之間取了一個中庸. 這兩個思想和帝國一樣, 都是認為, 不同的地方, 地理, 經濟情況, 人文情況, 以及現實環境, 完全統一平等的規章制度以及國民身份是不切實際的. 但是團結一志爭取自己利益也是必要的, 但兩者可以切割開來.

華人之所以比較不熟悉的原因, 是因為聯邦和邦聯之所以存在, 必須承認「法律」本身超越了「個人權力」, 因為聯邦和邦聯並不是基於一個人或一群人答應了給予平等的統治而建立起來. 而是基於每一個政治實體之間白紙黑字的承諾和規章, 如果無法信守法律和契約, 則沒法結合出這樣的權力.

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建立單一制國家, 實際上就是無視了清帝國的同質性其實很有限. 因為不斷察覺到各種現實, 例如東北已經有很多漢人, 蒙古會影響到華北的安全, 當初設想的「漢民族國家」的概念經不起考驗, 便開始變成「五族共和」.

很遺憾, 就是因為當年的人只認識單一制的共和, 也意識到你不能無視滿, 蒙, 藏以及穆斯林, 結果就混合出這個概念出來. 他一方面希望保持清帝國的形體, 另一方面又想建立民族國家, 就變得不倫不類. 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 出現「少數民族」「五十六個民族」的理論, 就是想撥亂反正, 「國語」(國民的語言)也變成了「普通話」(地域共通語), 原本就是察覺到矛盾而作的補救.

所以今天才會搞到「中華民族是不是華人? 華人是不是漢人? 漢人是不是中國人? 如果漢人等於中國人, 藏人不是漢人, 那是不是中國人? 藏人是中國人因為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那中國人就是擁有中國國籍的人, 那馬來西亞華人不是中國人了嗎? 有朝貢關係就是中國的一部份, 那沖繩應該回歸中國嗎? 越南和朝鮮要不要... 」這樣沒完沒了.

清帝國統治疆藏是因為他是帝國, 他清楚知道他是帝國, 他清楚知道他是滿人在統治漢人和藏人和蒙古人. 他從沒有建立一個叫「清人」的身份並以這些人接受, 只有帝國核心用的「官話」, 所以清帝國的邏輯是沒有矛盾的, 他要你忠於的是天子而不是民族. 帝國這個架構在中華土地下發展多年, 他的架構已經非常成熟.

近代中華接受了民族國家的概念, 卻沒有消化好, 因為翻譯將美利堅聯邦, 清帝國, 邦聯, 日本國都一概稱之為「國家」, 所以便產生了水土不服的現象. 漢人一直期望自己建立的是像日本國, 德意志國, 一個「漢民族國」, 但現實就是維持清帝國的領域, 包括掌握西藏和新疆兩片土地比較合乎利益.

中華傳統講「知行合一」, 也就是行為和認知要一致才能健康. 但目前的中華思想, 行為上基本上是「帝國」, 精神卻被訓練成「單一制國家」, 無法知行合一, 矛盾就不斷產生.

像少數民族政策, 一國兩制, 都是「帝國」的政策, 就是認知到這些地區和民族, 和帝國大部份地區和人民都不一樣. 所以務實的給予差別的待遇, 免得摧毀他們的特殊性和工具價值, 這是現實的. 可是精神上因為認為自己是單一制國家, 所以接受不了. 如果你要消除維族的穆斯林文化, 要求他們變得像沿海漢人完全一樣, 新疆想要穩定下來, 幾乎是不可能.

主體的人群數量最多, 物以罕為貴, 相反就是人最多的最不值錢, 在其他稀有個體都擁有特權, 反而變成「二等公民」, 因為擁有最少的權利. 在單一制國家來說, 因為假定國民身份相同, 所以這會引起大家的不滿. 就算長久地我們能夠含糊其詞, 當差不多先生, 他最終還是會被察覺, 爆發的, 因為大家爭奪各種資源, 包括公務員席位, 學分, 資產等, 都是現實的問題.

最後的走向不外乎三個,

少數人會想到, 既然自己一直相信這是單一制國家, 不如就鐵著心, 用包括武力之內的所有方式, 將所有文化差異根除. 中國人就要吃豬肉, 不吃豬肉就別當中國人, 在中國的土地上不當中國人就滾---這樣的邏輯. 日本的皇民化, 以及納粹的「最終方案」, 都是這個邏輯的產物.

第二個就是走向聯邦或邦聯的做法, 承認各地的不同, 嘗試以法理, 訂好一個大家接受的分際. 以及每個地方都有權根據自己的風土, 制訂相關的法律和政策. 這個做法聽起來很理想, 但實行起來, 要能力很強的主導者, 檯面上有沒有這種人? 潛在有能力的人存在嗎? 這實在很成疑.

第三種就是重新回到知行合一的帝國之路, 直接地, 那些就是殖民地, 「一國兩制」這種修辭單純就不必要. 那些就是屬土, 那是殖民地, 為了帝國的最大利益他可以有不同的制度, 自治是帝國給的, 帝國的恩賜, 帝國可隨時取回. 萬一取得新的領土和人民, 也可以用同樣邏輯辦理.

平等這種事情, 就像男廁和女廁一樣, 有人說, 男女平等, 男廁和女廁應該一樣大小. 但也有人說, 女廁不能站著使用尿兜, 必須用坐廁或蹲廁, 佔的空間較大, 如果大小一樣, 則女廁需要排很久隊, 所以平等應該是女廁比男廁大.

前者的平等標準, 是為廁所花的建築資源和空間資源均等.
後者的平等標準, 則是為上廁所付出的代價要均等.
兩者都是平等, 只是角度不一樣.

帝國, 聯邦, 邦聯, 單一制, 也是一樣, 平等之外, 還是要選擇一個量級平等的呎, 不同的制度影響的是不同的平等邏輯, 早晚要選擇一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