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一個不會自相矛盾的想法, 可以試試這樣想:
「中華思想」本身是一種廣域性的宗教, 而是由東亞的文明骨架將它孕育出來的, 中華文明衍生出中華思想, 而東亞諸民族都受中華思想不同程度的影響, 因此韓國和日本都有一定程度自稱中華的想法或過去 (例如日本自稱神州) , 並使用漢字.
受中華思想影響的人群, 普遍繼承某些共同的生活習慣和觀念.
例如使用漢字, 觀念上也有一個無形超越的神, 稱之為「老天爺」「上天」「上蒼」, 崇敬和拜祭祖先, 慶祝某些共同的節日, 例如端午, 重陽, 清明, 我們稱這些人為「華人」.
華人是信奉中華思想的民族群, 類似基督徒, 穆斯林, 華人的上天等同基督徒的上帝與穆斯林的真主; 華人重視農曆新年, 如同基督徒重視聖誕節; 華人認為有一個皇帝道統或者天子, 就像穆斯林的哈里發; 漢字之於華人, 就像拉丁字母之於基督徒.
中華思想吸收了儒教, 道教和部份佛教, 情況像是早期基督教吸收了部份猶太教的觀念.
把「中國」解成國籍是政治需要, 往往會出現一些自相矛盾的情況, 例如馬來西亞華人, 就中華人民共和西的說法他們就是「馬來西亞人」, 不是「中國人」(因為如果中國是國籍, 則說馬來西亞華人是中國人, 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外交問題) , 但是馬來西亞華人自我認同是華人, 用國籍去解釋, 這件事就會一團亂. 用宗教去解釋, 則事情就沒有矛盾.
用這樣的思路, 中華思想是宗教, 信奉中華思想, 就是華人, 不論其國籍. 而「中國」其實是一個古文明, 中華文明和基督教文明, 穆斯林文明等是一個巨大的影響圈, 有影響較深的地區, 也有影響較外圍的地區, 例如日本, 朝鮮, 越南.
而中原或者中國大陸, 相當於歐洲之於基督教的意義, 也相當於中東之於穆斯林的意義.
只是在十九世紀末, 二十世紀初, 民族主義盛行, 而「民族國家論」是當年被視為合理的建國理由, 受了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 當年的華人知道中華存在, 卻不太能理清中華是甚麼, 就學西方一樣, 把中華定義為跟英格蘭, 德意志, 法蘭西一樣的「民族」, 所以才產生了中華民族論. 但中華民族這概念一出生就是多重標準的.
所以一開始是驅逐滿人(也就是漢人中心主義), 但不久之後又覺得要把漢滿蒙回藏也包進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 則出現「五十六個民族」說法, 後來再發覺原來這片土地上有更多不同民族的人. 但是心底裡又覺得中華民族就是漢人, 甚麼藏人蒙古人就是格格不入, 而且事情變更複雜, 外蒙古是獨立的, 內蒙古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治下. 那到底蒙古人是不是華人? 不斷的矛盾產生, 就是在於當初對華人, 漢人, 中華民族的定義含糊了.
那是因為當初為了適應西方的民族主義概念, 而將「文明」降格成「民族國家」的結果, 如果要把基督教全都視為一個民族國家, 或者穆斯林全部視為同一個國家, 大概會產生這麼多的問題.
所以, 如果要認真去看中華民族, 那麼其實中華民族, 應該理解成「受中華文明不同程度影響的諸民族」, 那就解釋了「華人」這身份為何能夠同時和各種國籍兼容. 一個人可以既是馬來西亞人, 同時也是「中華(諸)民族」, 在臺灣的情況也一樣. 「信奉中華思想的臺灣人」, 會同時自稱臺灣人以及「中華民族」, 不認同的人就認為自己不是.
這也能解釋為何一些向生理特徵上有明顯差別的, 而且語言也和其他人相對不通的, 例如廣東人, 還是能安然接受自稱中華民族. 那就是說廣東人信奉中華思想的程度比較深.
至於說, 華人也可以同時信其他宗教這一點, 可以說以宗教而言, 中華思想是一種寬容的宗教, 故並不排斥其他宗教的節日和觀念. 不同思想的華人, 可以視為中華思想的不同宗派, 所以會有比較寬容的, 而堅持中華民族必須大一統, 用宗教的角度理解, 就是政教合一的想法了.
我這想法應該是屬於非常罕見的, 因為基本上不會有教科書這樣教, 但這可以抒解「華人」與「各種其他身份」的矛盾, 選擇一個較少自相矛盾的答案, 總比天天爭論到底誰是中國人誰不是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