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73o1012 (KMTRASH)》之銘言:
: 苯酸和苯酸鈉、丙酸和丙酸鹽、山梨酸和山梨酸鹽等等)
: ========================================>我家的牛肉麵放三天都還是香的
: (將平常不太可能吃下肚的變成平民食材 像蟲子....)
: ========================================>非洲廣東南亞不討論 當地特色
: (超級香料誕生)==========================>味精算甚麼 我這加到狗屎上連豬都吃
: (等等....突然想不到)
: 是不是大飢荒的影響就可以減少衝擊呢?
先講一件基本的事情, 豆腐的原料有石膏, 石膏是礦物, 也被用來當肥料用, 基本上就是工業原料, 但是卻有人拿去變成日常食物的材料, 而且大家還放心一直吃下去. 這已經是屬於早期的亂來食品了, 而且生豆漿是有毒的, 還要經過處理才能夠吃.
細看豆腐這種食物, 可以發現他根本就是天馬行空, 創意無限, 把豆子弄成有毒的漿加礦物質弄成磚塊?
發明豆腐的人, 到底是憑甚麼勇氣, 以及做了多少次(人體)實驗, 才把這個東西研發成功. 到今天真的是歷史之謎. 但可以肯定的是, 這個人的精神, 正是今天各種將不可吃的東西變成食物的精神.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因為「煉丹術」, 中古時代的歐洲和上古時代的中華大家都有這種「把物質超越常識的玩弄」的實驗精神, 煉丹術和鍊金術有一個很巨大的分別, 鍊金術的目標是弄出用來交易用的金子. 而煉丹術卻是用來煉出可以吃的東西---包括火藥. 故此現在流行說兩岸的偽劣食品是鍊金術, 不如說他完全繼承了煉丹術的精神. 豆腐看來應該是煉丹的時候發現的.
豆腐和火藥應該是少數煉丹成功研發出來的東西, 而豆腐比火藥更成功是因為它真的可以拿來吃. 如果是源自煉丹術, 甚至可以猜測初期他被推廣的方式是「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 (不排除這可能性, 可能有人從漢代吃豆腐吃到今天還生存) , 從廣東人吃蛇要推廣都那麼困難, 可知推廣食物絕不容易.
因此, 豆腐就完全合乎你設下的定義. 可是, 它會防止飢荒發生嗎? 基本上是沒有的. 相對而言, 人類比較像是飢荒時, 就會去拓展自己食物的種類, 也就是飢荒時, 蟑螂蟲子蛇泥土, 蟹和龍蝦也會吃, 蟹和龍蝦根本就是大隻的蟲子. 因此這是人類的本能.
首先要搞清楚飢荒的源頭, 馬爾薩斯人口理論你應該大概就聽過, 簡單的說法就是人口的數量增長是幾何的, 而食物的增長速度是算術的, 所以飢荒的源頭是人口增長.
即使你增加了多少糧食的產量, 比方說, 全民吃蟲, 全民吃泥, 那結果也只是人類的數量會因為糧食充足而再增長. 當蟲變成了日常的飲食, 當地的人口就會再增長, 去到最後, 當糧食產量因為任何因素而減少, 例如蟲子生病大規模滅絕, 飢荒還是會出來. 飢荒的源頭是糧食的「週轉不靈」.
表面看, 增加糧產量, 好像是能解決飢荒. 但實際上增加糧產量, 只是在增加人口. 就像今天對戰亂國家的人道援助, 短期抒緩了飢餓, 長期卻是令當地人口再增長, 導致更大的生存資源問題. 也就是說提升糧產量其實並不是解除飢荒威脅的辦法.
如果你有看布勞岱爾關於經濟史的著作, 他就指出, 比起其他文明, 為何北歐在近代的飢荒大幅的減少. 雖然農業能力提升也引入了馬鈴薯, 但這不是主因, 主因是自漢薩同盟以來, 北歐的貿易變得發達, 任何地方出現飢荒的可能性和跡像, 會導致商人們認為是傾銷農產品的機會而迅速的運糧食過去, 換取當地的特產和權利. 這跟歐洲那個海岸線漫長的地形有很大的關係. 一旦貿易不及的地方, 飢荒也難以處理.
換句話說, 阻止飢荒的其實是貿易(僅限於水運)和流通.
這世界一切的經濟都是建立在風險之上的, 所謂效率, 其實就是需求和生產的接近程度, 用食物作例子, 就是「吃多少」和「生產多少」, 最理想的自然是種一萬枚粒, 吃一萬枚, 沒半點浪費. 但現實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生產本身是不固定的, 隨著氣候有時會種更多的食物, 有時會少, 而消費也是不固定的, 人口會增加和減少也會流動. 這些全都製造了風險.
貿易就是平衡這兩者的緩衝力, 而飢荒是源自流動範圍不夠廣, 不夠快速, 使人類無法處理一時間的生產暴增或需求暴增. 而不在於生產總量的問題, 就算今天工業化的世界, 人類還是會受缺糧的威脅, 就單純是人口澎脹到七十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