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孫子兵法所說, 上兵伐謀. 先勝而後戰.
現代武器影響的是戰術上的勝負.
臺灣的強弱不在於戰術上的勝負.
如果沒構成臺灣勝利的條件, 就算給國民黨光稜坦克也不會有用, 戰爭還是先建立一個會勝利的外交和戰略條件, 戰爭行為是兌現. 因為戰爭並不是取決於武器的極限能力, 武器是增加變數. 但是不等於這種變數就是沒有代價或者是沒有副作用的, 舉一個例子說, 現代機動武器戰力的確強大, 可是全都需要石油, 如果在中亞你沒了石化燃料供應, 一大隊戰車不見得比中世紀的騎兵好.
過去的東亞, 之所以能夠長期鎖國, 防禦性戰爭, 在於自給自足的經濟. 可是今天結合了世界石油經濟後, 繁榮而工業化後的東亞, 也製造了石化燃料這個新的罩門. 武器也是一樣, 先進的武器代表了更多更複雜的背後需求, 他對戰略的變化並不是單純正面的, 「手槍」並不一定強過「十字弓」.
天險也是一樣, 天險就是天險, 他並不是使進攻變得不可能, 而是使進攻的風險和成本都變得提高, 而且有更多變數. 但天險從不見得不可打破, 只是值不值得打破.
如果把臺灣海峽看成一個「海水長城」, 也就是說他單純就地理障礙, 只要能越過就沒有問題, 這沒反映其真正特質. 臺灣既然是一個島, 那就注定了在軍事上控制這個島的核心就是海權. 那比起臺灣海峽是否能有效防止大陸的登陸更重要.
請試試站在美國的立場去想, 對於美國而言, 大陸發展任何空軍或者陸基飛彈去攻擊臺灣的能力, 客觀來說, 不外乎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攻擊能力. 就是一些摧毀建築物和恐嚇的能力. 對於島上的人當然會恐懼和受傷, 哪怕死了十萬人, 也是完全不影響臺灣作為棋子的角色和價值. 而且從過往三十年的數據反映, 這種恐嚇短期裡雖然會有震憾, 長期來說只會加強被攻擊方的防禦意志, 並不是甚麼有效的策略.
所以核心在於海軍方面的能力, 主要在於保持海權和運輸的能力. 其中有一點經常被忽視的是, 戰爭的後勤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持續性的, 也就是說這個運輸能力應當是持續性的, 在戰爭前, 戰爭中, 自然臺灣附近的海域運輸的艦艇會不間斷. 即使戰爭後, 要維持軍管, 也需要持續的補給. 這種運輸的需求, 就會產生必須持續維持區域海權的需求, 如果無法保障臺灣航線的安全, 避免受到飛彈, 空軍或潛艇的襲擊而損失運輸力.
一旦喪失了運輸力, 無論臺灣島上的部隊再精銳, 再善戰, 數量再多, 武器再強大. 失去了補給, 就是變成了已被包圍等待被殲滅或投降, 沒有退路的孤軍, 包圍他們的並不是士兵, 而是海水. 包圍並不一定是靠部隊構成, 部隊反而是不可靠的包圍, 最可靠的包圍是大自然. 至於臺灣軍民, 只是這個大海的附屬品而已.
這時候你倒轉用中國大陸的立場去看, 攻擊臺灣在戰略準備上, 其實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 攻擊臺灣, 就必須發展海上力量. 除卻要投入和維持的資源外, 真正的問題是以己之短, 制敵之長, 美國的海軍再強大, 也不可能攻進內陸的重慶, 也不能支援新疆西藏之類. 美國的海軍在那些地方是無效點, 這就是美軍的短處. 可是一旦認真發展海軍要「取得海權」, 就是一場零和遊戲, 就像大日本海軍一樣, 一旦跟美軍幹上, 非能夠勝利就是會被全殲.
這就陷入和大日本帝國完全一樣的局, 其實海軍就像是押注碼玩梳哈, 你越押下去, 越難抽手出來, 你加注, 對方也加注, 籌碼少的一方會越玩越弱勢, 而且很可能最後注加下去的成果就是被對方全盤端走. 日本本來據有大量太平洋的島, 結果被迫到要偷襲珍珠雞, 輸了還要全部島都要讓給美國, 這就是海軍梳哈的要點.
臺灣海峽的危險性, 在於你認真要維持臺灣海峽, 就是被迫要玩這個局, 你根本不知道你要在海軍上投入多少, 而且一旦發展海軍, 還會同時驚動附近的越南, 日本, 東南亞諸國家. 順便把更多人推入對方陣營, 因為你不可能發展一支「對臺專用海軍」, 你發展海軍, 就是對所有人有威脅, 你拿著水果刀, 說我只是拿來切水果的, 這是沒有意義的事. 這才是臺灣天險的真正意義, 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天險」, 他並不是單純的「地理屏障」, 他是「一個戰略方向的存廢」.
美國真的要認真廢掉中國, 最好的方式是這樣的: 製造一個環境, 削弱臺灣的防禦力, 引誘中國去攻擊臺灣. 然後讓中國在臺灣盡量投下更多的東西, 不管是海軍, 部倒, 物資都好. 當中要達成這點, 可以透過引入日本部份的支援, 或者支援臺軍, 反正核心在於怎樣把中國的力量, 放更多在臺灣島上, 讓解放軍最精銳的部隊上去, 讓所有中國的商船都武裝起來參與這戰爭. 美國可以變得盡量的態度曖昧, 退讓, 就是使這局面發生.
就算臺灣被打到投降, 全然征服, 也是沒所謂, 甚至被征服過幾年, 等解放軍在臺灣投下更多資源後. 才開始動手, 就是等東西都進口袋了, 就把袋口拉緊, 動用美國海軍, 理由甚至可以跟臺灣無關. 除非解放軍有能力在臺灣海峽擊敗美國海軍, 否則結果都是: 臺灣變成一個進退兩難的監獄島. 之後要殺要宰是另一回事, 當然臺灣島上的人民絕不好過, 但美國在這等級的戰爭裡不會在意這種事.
至於說動用核武這種事, 對著一個擁有地球上最多核武, 而且唯一一個對著平民擲過的國家, 他們是認真的預備好核戰的, 我們這些保守的東亞人, 大不了只是擁有核彈. 覺得我們比對方還玩得起核戰, 這真的是想太多了.
只是美國並不會想這樣做, 美國看的是全球戰略, 美國也不希望中國消弱或者不穩, 因為這會引致更大的問題, 中國是控制中亞穩定的重要角色. 他鎮壓了新疆的穆斯林(是否正義和人道就不談), 而且中國能夠穩定的為中亞的軍隊提供武器和補給. 另一點就是牽制俄羅斯(蘇聯), 如果中國在臺灣那邊被重創一下, 很可能會導致整個崩掉, 結果就是中亞失控, 俄羅斯(蘇聯)會向南擴張.
八十年代中美的關係良好, 中國就是這樣援助阿富汗, 這就顯示了在中亞上美國很需要足夠強大的中國存在. 所以美國對中國, 不是打不打得贏的問題, 而是中國變弱, 就會製造很多問題. 所以對於臺灣問題, 就是讓事情「不要發生」為主, 臺灣的軍事力量, 就是要讓中國理性一點不要失心瘋, 心存僥俾, 覺得有利可圖一時情不自禁撲上去. 臺灣海峽, 就是影響到整件事的玩法, 你要玩臺灣這一線, 整個牌的打法是完全不同的.
鄧小平是橋牌的高手, 他自然很明白這一點, 戰略就像是橋牌裡的叫牌, 不同的叫牌王牌就不一樣. 叫牌和出牌是一致的, 不是隨便亂叫, 就算你有Ace 亂叫還是會打到一團糟, 飛彈多了兩格射程, 大不了就是多了一隻 K, 一隻 Q, 牌力上升, 但怎叫還是看牌型的. 蔣中正在這方面, 說實話一直都不如共產黨, 他的國際戰略判斷實在不算好, 一廂情願太多, 而且好像也不太從其他陣營的角度看事情, 可能是因為他行伍出身, 不喜歡打牌. 美國對蔣中正支持歸支持, 他能否實行和明白美國的策略, 真的很成疑問.
當然, 如果明天突然宣佈發明了任意門, 我以上的話全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