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 8 years ago

蔣中正的任務有兩個:

1. 安撫跟隨他被撤退到臺灣的人
2. 保障臺灣獨立, 成為地區穩定的一個定石

第一點相信是很容易理解的, 不管是怎樣追隨蔣中正去臺灣的, 萬一這群人安撫不了, 臺灣就會立即陷於內亂而滅亡.

第二點是外界給予他的任務, 這並不是說蔣中正綠綠的, 而是說, 這就是美國對於蔣中正的期許. 在國共內戰後, 美國才發現問題, 所以美國當年在東亞的佈局, 是起手的狀態, 而這個起手式是這樣的:

  1. 一個剛投降, 但之前才膽敢挑戰美國, 而且戰力不能說弱的日本
  2. 一個完全赤化的中國大陸
  3. 和中國大陸陸地相連正在赤化的朝鮮半島和中南半島
  4. 英屬印度(包括今天多個國家)正在瓦解和獨立中, 隨時被赤化

當時美國在亞洲最穩定的盟友, 其實就只有菲律賓, 其他的都不如今天想像的穩定, 甚至可能根本就會消失, 南越就是最好的例子. 美國要面對的問題是, 要成功肢解大日本帝國, 牽制紅色中國並誘使其對蘇聯翻面, 並阻止兩個半島的赤化. 其中因為今天日本已變成萌物大國, 所以我們常忽略了「日本生變」的可能性, 臺灣的非日化, 也是美國的重要政策.

所以臺灣自然不能被赤色中國入侵, 但也不能維持對大日本的思念, 以臺灣本土的政權來說, 就有後者的傾向. 而蔣中正的政權剛好同時滿足了美國的兩個需求, 形成一個獨立的, 既不是中國, 也不是日本, 而且有相當的戰鬥力自保, 這是美國可以控制的力量. 而他的立場也在政治和外交上有最少的變化, 至少他快速倒向中日的可能性都不大.

故此美國也不願意蔣中正反攻大陸, 因為這個獨立的臺灣, 才是美國需要的, 反攻大陸的結果, 可能是丟失臺灣, 但就算中華民國復興了大陸, 結果也是難測的. 所以連甚麼參與韓戰都免了, 美國對臺灣的態度就是「穩定壓倒一切」, 請拿走一切不必要的變數. 特別是臺灣掌握了金門和臺灣海峽的控制權, 因為跟大陸打仗而受到動搖就不好了. 同樣, 也不希望臺灣有核武, 如果這令反攻大陸變可行也很危險.

這就是臺灣這個國家在這遊戲的起手式, 所以有一些事情時, 違反這方針的事情, 基本上是不能改變的. 張憲義事件的重心不在於那個人的人格, 而是美國需要臺灣沒有核武, 只要美國有需求, 總會有間諜, 如果要除掉所有間諜? 那就是跟美國過不去了.

而臺灣因為美國而存在, 如果反抗美國, 未必失敗, 但是最後的結果會淪為現在的朝鮮變成一個孤立的貧窮國家. 我們要清楚, 這遊戲是在這規則下玩的.

那第二個問題就是「強」的定義, 以軍事來說, 臺灣是很強的, 以這樣的人口和領土資源, 臺灣有極巨大的兵力密度. 但這對臺灣來說, 他前題遊戲規則上, 已經註定了只准防禦, 不准進攻. 就算怎樣增加軍事實力, 這些軍事實力也只能擺在島上, 而不會反攻大陸也不能進攻其他國家, 因此軍事上的發展可說先天打了折.

經濟上, 臺灣自己沒有產油, 資源也是被美國掌控, 所以也說不上會變成哪種經濟強權, 可以活得不錯, 像現實一樣, 但不會因為這樣而影響國際地位.

因此兩蔣在這兩方面, 基本上已做到了, 改變政策也許能做得更好, 但對大形勢上的臺灣是沒有分別的. 因此, 以兩蔣而言, 他們真的能令臺灣變得更強的方法, 我認為主要是分為兩方面:

  1. 外在文化的推廣
  2. 內在教育的改革

外在文化的推廣者, 實際上就很像僑務, 主要就是在海外華人社群中爭取支持, 並取得其話語權. 這點最重要的是跟冷戰時自身陣營的配合程度, 如果盟軍相信, 留住中華民國, 等於去到哪裡都能夠得到該處的華人支持, 這就已經很厲害了. 至少可以有效打壓各地受共產黨滲透的華人社群, 這點是兩蔣可以改善的部份. 特別是如果你說是穿越者, 你有更多的資訊和新的宣傳方式可用.

重點是中華民國要清楚自己的立場和實力, 在拉攏僑胞時的態度要改變, 不是因為蔣中正有軍隊, 也不是自己是「正統」, 更不是因為聯合國, 而是因為別的理由. 這樣在這些東西失去時才不會樹倒猴散. 既然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阻止發生的, 要改變形勢, 就應該改變這些事情的不良影響.

內在教育的改革, 在於強化社會的思考能力, 臺灣式的教育是傳統民國式教育流傳過來的. 他結構的弱點, 去到今天還是存在, 而回到過去的話, 是可以更早採納更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比方說及早建立辨識主義的教育, 去代替行為主義的模式, 以這個方面去發展, 雖然在兩蔣在生時不會看到成果, 但是成果則能夠在這二十年浮現.

然後等待 1989 年六四事件發生, 這件事要怎樣策劃去利用, 自成一個課題, 不過蔣經國早死了一年, 李登輝剛接任不久也沒辦法管太遠, 所以臺灣實在沒抓得好這機會. 這也是一個命運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