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 8 years ago

戰略上有一個最傳統而有效的做法, 叫作 Divide and Conquer.
中文譯作「分而治之」.

去查一下維基, 我引用一下, 他的核心以這四點構成:

1. 在較小的力量上鼓勵或建立大家互相的排斥, 使他們無法聯合
2. 鼓勵和讚揚所有願意和自己合作的勢力
3. 在所有較小的力量之間, 製造不信任與仇恨
4. 鼓勵沒意義的開銷或精神消耗, 癱瘓其政治和軍事能力

分而治之是一個帝國面對被統治者的策略, 他們要控制那些被統治者們, 是否要得到怎樣被統治者的信賴和服從? 理想上可行, 實際上不可能. 因為帝國的影響力多少不一, 有些地方根本無法直接統治, 也不可能每下都用武力解決, 因為帝國的武力能量也是有限的.

所以就出現了「分而治之」這種方式, 這種方式的核心在於, 他不需要你愛護或者同意統治者, 他不需要對你有直接統治的權力. 帝國只需要在所有被統治者間, 製造足夠的仇恨, 排斥和混亂, 使他們互相防範, 互相痛恨, 多於防範帝國的統治, 那麼就能夠達致實際統治的效果.

的確這些被統治的力量, 其實也痛恨帝國, 也想反抗, 但是當他們互相孤立, 互相憎恨時, 他們根本沒有現實上能夠對抗帝國的可能性. 對於真正有潛力反抗的個人或團體, 帝國運用其因統治而達致的優秀經濟力, 用交易的方式使其為他服務.

舉一個例子說, A君是極度反共的, 綠營臺灣人, 而且是個優秀的工程師, 但若大陸能付出三倍或五倍的價碼, 他也很難不心動去為他們服務. 而大陸在其政治立場不同時, 也一樣能夠使用其能力. 當透過癱瘓了臺灣自己的產業, 使臺灣無法得到機會與空間去發展, 而帝國擁有足夠的資本和市場, 他不在乎你是否憎恨他, 他只需要你做好工程師的本份為經濟貢獻, 而你也做到了.

但是, 自然地這位綠營人仕, 在政治上還是反共的. 去到大陸更有可能散佈有害思想, 比方說, 鼓勵大陸各地方獨立. 帝國要怎樣應對這種風險? 就是鼓勵各地方和臺灣先互相憎恨, 互相排斥, 關係越差越好. 如果各地先天對臺灣先有偏見, 就聽不下臺灣人的話, 相對臺灣也不願意相信有說服大陸人的可能性. 那就算帝國僱用那位一心反共的人, 實際上他貢獻了他的專業技術後, 在政治立場上的說話, 也只會被無視.

大陸人和臺灣人互相憎恨, 互相有越多的不信任和偏見, 臺灣人在大陸就越暢通無阻, 越容易得到機會, 聽起來很矛盾, 很諷刺. 但這是現實, 因為只要互相憎恨, 臺灣人對帝國其實就不構成危險, 而如果大陸人越對臺灣人有好感, 越對帝國的未來越有不可測的變數.

而且, 如果臺灣人心底裡厭惡大陸人, 所以某程度上更容易被重用, 因為他們對於大陸人有的是負面的感情, 那些厭惡性的工作就很適合他們做: 例如嚴厲無情的管工, 本地人對本地人有感情, 不願意壓搾自己的同鄉, 但臺灣人如果真心厭惡大陸人, 要他把工人當狗對待, 他一點拒絕也沒有, 而且這位管工會被員工孤立, 永遠都會站在資方的身邊.

中世紀歐洲排斥猶太人, 但統治者卻喜歡用猶太人, 正是因為如此. 猶太人被排斥, 所以他們更義無反顧的要站在統治者一方. 而變成了統治者手下最好用的官吏.

英國就是這樣靠幾場萬人統治了人口千倍以上的印度, 他不需要在每個地方安置警察, 政府, 直接統治, 只要讓每一個印度土王之間互相不信任, 並視英國為秩序與「必要之惡」就行了.

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 憎恨反而令系統變得更穩定. 如果兩個群體都弱, 都互相憎恨, 則他們不需要做些甚麼都不會聯合起來. 當然他們也憎恨統治者, 可是最後誰贏呢? 是誰都不會憎恨的錢. 統治者被憎恨, 但他有錢. 結果也是等於服務統治者.

為了避免反抗, 每一個群體之間, 也要繼續分裂, 使每個群體內部也產生互相憎恨, 這會使反抗的力量更可能消退. 最後將群體不斷分裂, 不信任到最剩下核心家庭和個人時, 人與人之間再不會有任何信任時, 看起來是壞的社會, 實際上是對統治最安穩無憂的社會. 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制度上的權力和財富, 是無敵的.

大家不斷為了小的事情互相排斥, 斷交, 吵來吵去, 但是真正有力量的人不會跟你吵, 只會壓制和犧牲所有弱者, 以及和少數一些不受控制的強者, 收買和交易而已.

這就是「分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