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覺得臺灣慘是因為稅收不足」是誤解
1.稅收是用來維持政府的, 不代表能帶動經濟. 你第一個前設, 覺得大企業的稅收是用來帶動經濟這個想法是不對的. 高稅收只是代表政府能花的錢多了, 而政府即使發揮作用, 他的作用也是修補市場不能顧及的部份, 並不一定能帶動經濟.
2.產業升級也不是把企業「做大」, 或者「多交點稅」, 而是做「競爭門檻更高」的產業. 產業升級就像你讀書出來, 當農民, 當工廠勞工, 當教師, 還是當律師, 工程師, 醫師一樣. 勞工和農民, 其實也一樣可以很賺錢, 但無疑他們面對的競爭者會多, 因為門檻低. 醫師律師的門檻較高, 所以需要因為競爭而割價的機會也減少. 現在的情況是, 若連醫師律師也要競爭割價時, 做進入門檻更高的產業, 才能夠遠離惡性競爭.
產業升級的意義就是想避開, 或減少依賴正在割價競爭的市場區域, 而不是公司越大越好. 一堆小公司在做一些高端行業, 一樣是產業升級.
3.企業做大了不等於有「品牌」, 品牌講的是一種對企業產品的信心, 臺灣的企業可能做大, 可能有不少錢, 但不等於別人因此而對臺灣有優先選擇的信心. 買臺灣貨只是因為比較便宜, 而不是「我買臺灣貨是因為那是臺灣貨」, 像有些人看漫畫非日本不看這樣, 那就不叫作品牌.
4.經濟不好不是財富累積不多, 而是「財富流動走向停滯」, 把數億放在原地不動是不能產生經濟的, 將數億花掉之後, 又賺回數億, 這才叫經濟.
5.當一個社會的錢, 都是由基層流動到上層, 上層之間互相流動, 卻不流回基層, 那經濟力就會越來越薄弱. 臺灣的情況是, 錢會不斷流向資產, 擁有資產的人, 則欠缺意願把錢投資回本地實業或者作本地消費, 這樣就變成了單向的移動, 活力就越來越弱.
經濟就像河流一樣, 如果河流只流進大海, 沒有水循環把大海的水重新帶回河流的源頭, 則河流早晚會乾涸變成沙漠. 而臺灣面對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水流進大海, 帶回河流源頭的水卻越來越少, 河水自然也會變細, 慢慢乾掉.
今天臺灣主流的「投資」活動是甚麼? 不是科技, 不是生物, 如果投資的對象就是房地產, 有錢的炒賣, 沒錢的房貸, 錢進去之後, 不會變成別的東西, 只會變成更多的房地產投資, 半永恆的循環不會出來, 但是實業的資金就越見短缺.
6.導致這情況的是臺灣的經濟思想無法適應全球化, 高科技化的資訊時代, 也就是說無法從七八十年代冷戰時代的代工榮景走出來, 整個社會的教育和觀念, 都是建立在海外不斷有代工訂單的前題上. 可是面對冷戰後, 蘇聯解體, 共產陣營釋放的大量高技術廉價勞動力, 臺灣這個前題就開始瓦解, 而對今天臺灣還未能適應, 甚至一心只想找辦法回到七八十年代, 沒打算去適應.
要解決經濟問題, 處理的永遠是社會問題.
經濟問題是由觀念導致的, 而觀念是由社會產生的. 芬蘭的人口比臺灣少, 但造出憤怒鳥可以爆紅, 跟其投資概念 (能夠承受一千萬美元等級幾年不回報的投資) , 文化概念 (品牌比商品更值錢, 網絡文化具極強的推銷能力) , 商業概念 (大量使用週邊盈利) 都有關係. 一個社會永遠保持古舊的概念, 則無法脫離自己所屬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