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ost 9 years ago

※ 引述《bigbear2007 (哇最愛逮完)》之銘言:
: 常常在網路上看文章, 看各種議題的討論
: 總感覺台灣人有一種悲觀性格,總認為自己做不到,不可能,總有這種負面想法

其實我不認為臺灣人是悲觀的.

作為悲觀主義者, 應是屬於那種, 如果事情有 20% 的機會變壞, 他就一定會變壞, 因此必須為那個變壞的方向, 預備計劃, 作好準備. 換句話說, 悲觀的人, 反而行動是更積極的. 悲觀只是從事情會發生的機率中, 傾向以不利自己的方向去想.

但他不會影響你怎樣去面對這些悲觀的結論, 反而是悲觀, 所以才需要想得更清醒, 更遠.

臺灣彌漫的卻是不去面對結論, 主流是分為:

  1. 失敗主義型, 對於事情的看法是宿命論, 認為不可能改變失敗, 不可能不失敗, 而放棄任何改變現況的嘗試或行動. 最終導致的是不作為, 壁上觀, 消極. 成為酸民, 將所有有意改變現況的人, 都盡力貶低, 把他們說成是徒然, 理想主義者, 或者他們天真愚蠢, 以避免自己心裡不好過. 他們會從臺灣的優缺點中, 找出全部缺點, 並認為臺灣有這些缺點, 所以在這件事失敗是理所當然的, 不斷強化自己的失敗觀.

  2. 聖人崇拜型, 直接跳過推演, 承認自己沒能力去判斷, 而寄望於臺 灣會有一些精英或聰明人, 他們會推演出成功的方法, 而自己不必再判斷只要聽從他們的指令, 就會雨過天清. 逃避自己一切的思考責任, 也認為身邊所有人都是同樣愚蠢, 而寄望於有人能夠提出一些他和他身邊的人不會也不能理解, 能夠扭轉乾坤的方案, 所以除了服從外甚麼都不用想. 如果沒有聖人, 他們就會變成認為所有人都是廢物, 甚至會跑去以為可以找個外國人來解決問題.

  3. 無理樂觀型, 選定其中一個方法, 認為只要實行那方法, 就會解決大部份問題, 並排除任何其他方案. 但對於自己支持的方案, 也不甚理解, 更常見的是自己其實沒有參與, 只是一廂情願該方案會令自己受惠. 信任中國市場能解決經濟問題者, 基本上屬於此類, 他們自己不會跑去中國創業, 未曾去過中國市場討生活, 卻比真的身在市場的人更樂觀. 相對而言, 覺得「美國會保護臺灣, 不保護也沒別的辦法啦」也是屬於此類, 對於他們來說, 他們相信的方法萬一不成立(例如中國市場救不了臺灣經濟, 或者美軍不來), 他們立即就會變成失敗主義者.

  4. 叛國賊型, 對於臺灣發生任何不好的事, 都認為是不關我事, 主張自己早已移民, 或者隨時可以移民, 這個鬼島不值得我去留戀或建設, 或者容不上我這等人才, 所以我走了, 就留下你們這些弱者廢民自己玩吧. 他們的態度是, 有錢賺, 有工作, 有福利時, 就留在臺灣一下子, 有問題有危難時, 老子有辦法離開. 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

  5. 自閉孤兒型, 把所有事情歸究於外人對臺灣不好, 所有外人都是不可信的, 聯合國, 美國, 中國, 日本, 東南亞, 全部都是外人. 他們不可能幫助臺灣, 不會對臺灣有利, 他們聯合起來欺負臺灣, 拒絕對外接觸, 拒絕看世界的變化. 形成另一種宿命論, 就是臺灣是因為被集體欺負, 所以無計可施, 但是自己也從不樂意去尋找任何盟友, 因為他們不願意理解「我已認定對方是欺負我們一部份」的人, 放棄外交, 拒絕理解外界的變化, 一心鎖國, 最終變得無法溝通.

實際上, 這些都是樂觀而不是悲觀, 因為很多該做的事情沒做的結果, 其實就是使情況更壞, 他們樂觀地覺得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不會想要親自努力去解決困難的問題, 並認為自己沒有責任去做. 所以核心問題是在於, 臺灣的教育不知為何, 在品德教育上有一個很大的缺失, 就是「肩負重責是光彩的事情, 是難得的機會」這個概念, 在臺灣似乎是不通用的. 相反, 逃開責任反而成為一種大家覺得比較好的選擇, 負責是危險的, 不負責是安全的, 彌漫著這種風氣的結果, 就是產生以上五種人.

臺灣要改變想法, 就要變成, 不曾負上任何責任的人, 才是最應該被責備的人, 負上責任但失敗的人, 怎樣都比不負做任何事的人好. 而不是像以前一樣, 槍打出頭鳥, 先打願意說話和做事的人, 而放過那些逃避而不行動的人. 不斷的循環, 自然地整個社會就變成「多做多錯, 少做少錯, 不做不會錯」, 這樣社會的活力必然會衰退.

現在大家就是選擇不做不會錯, 所以才會對事情全部都是用消極的態度去看, 因為消極的態度才能解釋自己為何不做. 積極的態度則是, 錯比不做好多了. 而勇敢去嘗試的人就算失敗也是應該被讚揚的, 這樣社會的積極性才能夠回來.

宣揚這種態度才能夠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