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ost 9 years ago

※ 引述《QueenHKASino (港島楂FIT阿叔)》之銘言:
: 而又因為他是民生必須品(你可以不玩科技產品,但不能不住)
: 才會有投資科技產業對社會有貢獻,房地產業則毫無幫助的錯覺吧
: 房地產業不是只有”買賣房子”這一個部份,
: 科技業因為有研發,會產生出創新的科技,對人類是一種進步,
: 而房地產業不會給人類帶來創新的進步,但不代表他就不需要存在,
: 有住的需求就要有人蓋房子,就像發明了新的科技後也要有人生產,
: 至於明明供過於求還一直蓋,這是炒作行為,就像科技股也一樣有人炒一樣,
: 炒作行為不值得鼓勵,但不代表整個產業對社會就沒有幫助

去到這裡其實大家有點偏題了.

這串的標題講的是怎樣領先韓國, 臺灣式的信用觀, 以及房地產, 在這點上都是原因. 我們並不主張說, 科技及高端產業是壓倒一切. 但是卻不能否認, 韓國在這裡就是打敗了臺灣.

這討論, 並不是在講共產主義, 也不是怎樣將資產階級給根除. 而是臺灣有多少個不適合科技和高端產業發展的因素, 甚至他並不是全部. 上面提出的都是一些最簡單, 最容易看出原因的問題.

例如拖延付款, 對於資金充足銀行又肯借錢的行業來說, 傷害自然較少, 但對於銀行不肯借錢的行業來說, 拖款會是大問題, 因為那些公司根本就會直接發不出薪水, 在完全不是自己公司的問題下就倒掉. 這結論不就很簡單: 大資本不願投資, 小資本又會死於信用.

會提出這點, 就是因為他非常客觀, 錢來到才能夠發出薪水, 否則就要借, 銀行不借, 薪水就發不出來. 發不出來, 公司要不就是拖欠薪水,「等收到數再發」, 要不就是直接黑字關門. 這跟其他有爭議性和主觀性的理由相比(比方說前陣子說的甚麼 10 元股票面值論, 分紅制度論都是主觀的, 而且也偏向純勞方角度), 這理由非常踏實, 而且也沒甚麼代替方案.

提出更多的缺點, 並不會將那些缺點變成「不是重點」, 「不是原因」, 而是這些缺點會全部加起來, 而是「全部都是原因」. 臺灣又何止這些缺點? 公司法落後, 營所稅, 巨大的海外收入免稅額和過低的個人收入免稅額, 技術股還要課稅, 補助大企業去做低產值甚至負產值行為, 這些要說, 是會說不完.

不如總歸一句說, 臺灣諸種體制就是為一個七十年代模式的工業社會而設計的, 他大部份保留到資訊時代的今天. 結果一堆不合時宜的設定, 而這裡的討論, 還天天在講怎樣回到蔣經國八十年代的榮景. 而不明白問題正正就是大家想留在八十年代, 而韓國就在九八年金融風暴後, 把國家改造成適應資訊時代.

人家贏是贏在對整個國家的革新, 而不是怎樣「保持八九十年代的領先優勢」, 人才也是革新的人才, 若臺灣自己不願革新, 覺得理想世界就是回到蔣經國的八十年代, 那能救臺灣的人才就是多啦A夢, 因為牠會帶時光機把整個臺灣穿越回去錢淹腳目.

整個討論, 最要命的正是標題那「保持」兩字, 臺灣需要的是保持甚麼嗎? 經濟並不是像一條火車軌一樣, 是前後之分的賽跑, 產業更像生物, 他會變成一個你完全不熟悉的形態, 就像 M$ 就算是 PC 的霸主, 在流動世界可以完全被打得抬不起頭. 當全世界在變, 你自己不變時, 你就自然落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