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並不會外移, 如果在臺灣那些老闆不做了, 就會把公司收掉變成現金, 然後投入資產遊戲, 也就是證券和房地產.
現在的工業毛利是很低的, 以我接觸的一些工業投資基金來說, 他們要求的是一年帶來 3% 的利潤. 換句話說, 大家對於工業生產的盈利能力期望, 就只有那麼少.
要突破這麼低的盈利, 就是壓低工資, 不論是使用外勞或者是用低薪的臺灣人都是一樣的. 工資一超過那條線, 就會連那個低毛利都保不住, 這些產業的盈利能力已去到了底限, 因為在「每一個工人身上花的成本」也會去到極限.
從香港和廣東這幾年流行「兩元店」, 大量工業品都是以兩元港元或人民幣出售, 這些都是工廠過度生產過的貨品要消耗而導致的. 兩元這價錢代表過度生產到連割價競爭都已經無意義, 工業市場已經全然飽和.
剩下來的情況就只有減少工業. 所以, 較弱勢的工廠一旦觸及賠本這條線, 就會把工廠關掉. 直接不做. 將所有的機器, 資產, 土地, 能賣的賣一賣, 全部變回現金. 之後怎樣?
有錢人不會因為沒了工廠就死掉的, 不要有那種想法. 這些錢就會變成房地產投資, 一種在華人世界價格無限上升的資產, 以租金和資產價格上升, 繼續能夠享受奢華的生活. 可能比之前更奢華也說不定, 而且不用養員工, 從「慣老闆」演變成「地主階級」.
那是工業的必然結果, 量產型工業一開始就是以價格比手工業勝出, 十九世紀就是以工廠打贏家庭作坊. 他的邏輯發展到最後一定是要 cost down, 臺灣七八十年代因工業而繁榮, 自然現在也要承受當年導致的副作用, 要說老闆是慣老闆, 是一種人格問題, 不如說, 整個臺灣社會都是以「工業化」為藍本去建造的, 老闆不變成這樣, 單純無法生存.
你開一個工廠, 開的工資比別人高 20%, 你的工廠會比較賺錢嗎? 不,只會被自然淘汰, 因為消費者對於工業品的觀點, 就是越便宜越好, 你對員工再好, 消費者對工業品的態度都不會變的, 消費者不會願意為有良心的工廠花多些價錢.
這也不是華人的專利, 就是 iPhone 這麼潮的東西, 工廠和工人從價格能分到的也是很少的. 錢不是給生產的那些人, 而臺灣的社會卻把大部份人培養成量產者. 最終的結果就是老闆和員工都會很難做, 而天堂藏在政府與資產擁有者(也就是物業)當中.
那些說投資有道賺大錢的房地產投資新聞, 或者小資女 XX 歲坐擁 XX 物業收租理財有道之類, 就是側寫著這件事的發生, 越多的廠關閉, 越多的資金會流入房市, 價格也會越高.
他們不會回到臺灣做實業的, 所以他們在外面生意失敗了, 也不會對臺灣的就業市場有甚麼好處, 卻一定會惡化資產市場.
至於說做品牌, 做高科技, 沒有高額投資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誰要投資? 臺灣有太多妨礙這些東西出現的問題, 不論是社會結構, 社會風氣, 思想或政治上的.
推 kutkin:收掉廠房也沒人要呀
沒人要就丟空. 至少不用養員工, 至於創新.
這個社會對於創新本身就不鼓勵, 創新的人不少, 但他們應該都在各種法律或者商業壓迫下死得差不多了. 那就沒有了. 生存下來才是硬道理, 能生存的老闆, 都不是創新的老闆, 這是臺灣社會給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