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9 years ago

望望韓國, 他們今天的經濟, 並不是把他們八十年代賴以維生的方法延續下去. 而是在九八金融風暴時, 將整個過去「四小龍」的時代成功的東西給割捨, 韓國做了甚麼?

1. 韓國把政府高度計劃的經濟模式, 變得更市場主導

2. 大動作重組韓國的財團

3. 將不何時宜的大企業給淘汰掉

4. 扶植新產業, 進入大手筆的高風險投資進手機, 電玩, 電視等工業上

5. 捨棄過去重點扶植的某些工業

換句話說, 韓國並不是在重覆八十年代的政策, 他們並非在「回復八十年代的繁榮」, 金融風暴使他們大幅改革, 面對現實走向廿一世紀. 並認真的以較弱的市場和力量向日本同樣的產業挑戰.

相對而言, 臺灣面對今天的問題, 常會懷念八十年代和蔣經國時代, 覺得只要回復到像那時一樣問題就解決, 是完全不同的. 臺灣的問題並不是用強人政治就能解決, 也不是官僚夠不夠精英之類的問題, 而是臺灣沒有好好預期過廿一世紀世界會有甚麼變化, 而去適應它. 世界是不會回到八十年代, 臺灣要做的是過去沒做的事, 而不是重覆過去已有的事.

很多是搞錯了這點, 認為問題在於臺灣的問題是遠離了八十年代的國策, 相反, 臺灣的問題是延續了太多八十年代的國策. 像王莽在漢朝變法, 以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復古, 卻不明白時間只能向前, 不會向後.

就算蔣經國今天復生, 他也不會能解決現在的問題, 但他還是有智慧的話,他應該會告訴大家, 能解決現在問題的人, 是理解廿一世紀的年輕領導者,而不是還用七八十年代的一套去衡量二十一世紀的「老」闆.

臺灣需要的並不是「起死回生」, 因為臺灣不需要亦不可能回到任何過去的情況, 臺灣要的是面對和預測未來的變化, 並向著那方向進行投資, 在未來就會收到成果. 重點是發展未來需要的實業, 這是最重要的籌碼.

上層問題的確不少, 可是這也反映中下層的想法, 沒有一大群只是想活在上一代庇蔭的中下層, 上層就不會這麼穩, 年青人自己也想活在財團和政府的保護罩裡, 一心想要當公務員和進大企業, 自然上層就穩如泰山. 如果年青人一心想要下剋上, 以新一代的姿態挑戰上一代, 支持新企業和新產業, 挑戰舊企業和舊產業, 事情是可以改變的.

可能會有人說, 我一個人能做甚麼? 有時我認為, 改改對事情的想法就已經有很大幫助了, 當大家都稱讚和羡慕那些躲在大企業和政府庇蔭的人, 或者繼承大量遺產的人, 自然他們也不覺得自己有需要幫社會做點事. 就一直在安穩的收入下作他的人生勝利組.

但如果大家肯指出, 既然臺灣在弱勢, 得到更多的人, 若沒有盡量付出去改變這社會, 就是對不起社會, 這些取社會甚多卻無以為報的人, 才是真正的社會失敗者, 而不是家無恆產而被迫接受低薪工作的人, 他們也會感到壓力要做些甚麼.

既然大家都不介意自嘲是魯蛇, 何不直接把魯蛇的稱號, 冠給那些養尊處優的人, 從上一代繼承大量資源卻不將臺灣帶出窘境, 取之社會卻無用於社會, 無異於罪惡. 掌握大量財力和權力, 卻不用於創業變革, 一味只會保障家族利益, 則無異於社會癌症. 把社會的血液集中手上卻不讓他流動, 搜集房產卻使社會的真正財富消失, 這樣的人再有錢, 也只是臺灣的痔瘡.

而這只需要有人開始指責, 一人指責, 兩人指責, 百人指責, 慢慢這種思想一樣可以散佈的. 反之, 如果大家寧可把這嘲諷, 用在自己身上, 都不願用在這種人身上, 那豈可說自己沒有責任, 豈可說自己沒有可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