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假設, 「我們正在由非奴隸社會, 變成奴隸社會」.
但真相可能是「我們一直都是奴隸社會, 並沒走出來」.
回顧歷史, 人類農耕文明最基礎的形態, 大多就是奴隸社會. 古埃及靠奴
隸建起金字塔, 商朝蓄奴, 羅馬共和國也有奴隸. 漢摩拉比法典也有講奴
隸的部份, 換句話說, 自人類所謂的社會秩序, 一貫都是強者控制弱者,
將勞動費時的重責轉移給別人.
最原始的遊獵先民, 很少能發展出奴隸制度, 打敗敵人多數是殺光. 比較文明的農耕民族, 就學會把擊敗的敵人當成勞動力使用, 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
改善物質生活, 減少辛勞, 就是建立在不平等之上.
社會的進步, 是從純武力的控制, 去到用法律控制 (奴隸) , 階級控制 (農奴) , 用資本控制 (勞工) , 也許去到今天, 是用資訊及產業上遊控制, 去到十九世紀初, 人類還是有 75% 的人口是奴隸或農奴. 別說臺灣這種沒直接控制的社會, 用人類歷史的角度看, 奴隸根本就是社會秩序的常態.
因此問題根本不是「臺灣為何會變成奴隸社會」, 而是「臺灣怎樣才走出奴隸社會」, 臺灣過去並沒有不奴隸, 過去和現在的分別, 並不是奴隸與自由人的分別, 而是快樂的奴隸和不快樂的奴隸的分別.
人類本來和豬, 牛, 羊一樣, 可以馴養, 馴養後的動物都變得無法在野外生存. 被馴養後你放他自由都沒用, 牠們寧可被養下去, 吃飽睡足. 人類自己也一樣, 人類害怕風險, 慣於安逸, 便自願成為奴隸.
不想知道太多事, 不想做決定, 不想負太多責任, 甚麼都覺得煩, 只想吃飽, 叫作能活得下去. 那奴隸就完全滿足這樣的人的需求, 無論抱怨得再誇張, 其實大家還是天天能吃飽, 有地方睡, 生活大致穩定. 甚麼餓肚子之類都是誇張的詞語, 有經濟能力上網的人大概不會沒飯吃.
真的要面對自由, 以及自由所帶來的責任和風險, 大部份人只怕沒這樣的覺悟, 寧可待在安全區域. 對風險的恐懼, 註定了大家會當奴隸, 而大家所求的也不是甚麼自由自主, 我相信比起自由, 更多人希望得到的是高級奴隸的位子, 更好的收入, 更好的生活, 卻一樣沒甚麼自主性, 沒甚麼風險.
雖然沒有很直接, 但讀自己不想讀的科目, 做一份自己不想做的工作, 再被迫借一筆房貸買房子, 被貸款綁死, 一輩子都不敢離開職位. 因為害怕風險, 因為害怕自己和社會大部份人不同, 接受了以上一切. 這人生的自主權有多少是自己的? 而希望的也只是加薪, 減少工作, 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和奴隸一樣, 求的不是自主生活, 而是求個仁慈的好主人, 大發慈悲, 使身為奴隸的自己能少做一點, 好吃好住, 腦袋空空, 捨都不用想.
也許只是祈求有一天賺到錢, 就可以脫離這種生活, 其實和古羅馬的奴隸賺錢贖身一樣沒甚麼分別. 實際賺到錢時, 早已忘了自己想過甚麼生活.
所以想清楚, 到底是不想當奴隸, 還是只是想當高收入的奴隸?
我看多數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