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 9 years ago

當國家和社會沒有跑去適應世界的變化. 工作減少, 薪金減少的時候, 華人家長第一個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讀書, 有甚麼問題, 讀書皆可解決, 如果解決不了, 就是學歷不夠, 中學不夠讀大學, 大學不夠讀研究所,再上去讀博士.

總之, 努力讀書上進, 問題即可解決.

大家都不相信, 原來問題並不是出在個人的不夠努力.

這是一種難以破除的信仰, 是迷信, 它跟阿茲特克人相信不血祭就會帶來災禍是一樣的, 華人自以為很現代化, 而沒察覺, 其實只是沉迷讀書教的宗教狂熱者. 大學就像寺廟一樣, 學生就像僧侶, 面對自己無法解決, 不可抗力的問題, 就怪自己的信仰不夠誠心, 拜神不夠徹底.

大學就是寺廟, 家長就是善信, 學費就是香油錢, 教師就是僧侶. 讀書就是買贖罪券. 讀大學, 本來看起來像學習, 實際上只是一種宗教儀式, 無異燒香唸佛. 在大學裡, 家長即時心安理得, 感覺良好, 心靈滿足, 直至他們畢業出來面對現實為止.

所以廣開大學是不能避免的事情, 他是這個讀書宗教發達的最終結果, 他正在等待某天, 殘酷的現實粉碎了大家的信仰, 再求神拜佛也阻擋不了天災人禍, 對讀書的迷信完全崩潰, 才會有些人如夢初醒, 被深刻教訓後,大家根深蒂固的思想才會稍為動搖.

臺灣動彈不得, 是因為社會的能量和年輕人的青春, 都被消耗在這種宗教活動上. 被家庭的壓力下, 大把大把三十歲都沒做幾年工作的新鮮人, 然後三十歲之後又會被認為應該安定下來買房結婚生子.

二十多歲都被控制受保護, 有如兒童, 過了三十歲, 卻又被要求成為安定下來的中年人. 自由拼博的青春期和青年期何其的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