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ororofei (farewell)》之銘言:
: 其實很好奇,在國產單機這樣情況下,歐美的單機市場為什麼一直能維持人氣?
: 雖然那邊也一樣流行玩網絡遊戲如LOL
: 但是仍然很多廠商都只做單機遊戲,仍然很能賣
必須看到底下那一大堆一大堆不賣的東西. 國外的遊戲失敗率也是高達九成. 而臺灣和歐美的分別是, 歐美有繁榮的高風險創投, 而臺灣的「投資」基本上都只愛低風險的路線, 所以會炒炒房地產. 高風險創投的做法是, 投二十個, 有一個的回報率達二十倍就可以繼續. 所以即使失敗率高達九成, 倒下了可以再起, 輸了的企業家和底下的員工, 可以帶著他們失敗的經驗和技術, 得到新的投資而再戰, 屢積起各種產業能量. 就舉憤怒鳥來說, 在憤怒鳥之前, 那公司推出了三十個以上失敗的, 沒沒無聞的遊戲, 在憤怒鳥之前, 你可以說他是比臺灣公司還垃圾的垃圾製造者. 但是只要屢積起來不倒掉. 還是有一天會走到成功. 而臺灣公司做的東西也許比他好, 但沒辦法消耗到可以能生還三十幾個作品的失敗. 換句話說, 大部份歐美公司相當的人員品質, 相同的市場, 但憑的是臺灣的投資環境, 他也會有臺灣的下場. 臺灣的失敗率沒有比別人的高, 所有成功的國家背後都是從爛作支撐到今天的. 跟玩大臺遊戲一樣, 可能你的潛力比對方強, 但對方就是比你有多二十倍的錢和時間去練習. 失敗乃成功之母, 但投資保守的地方. 失敗就會直接消失. 在發展中的技術, 會中途停掉, 而人才也會被迫離開業界, 例如為了生存去當房仲. 這些有能力的技術人員, 有經驗的人員, 哪怕是失敗經驗的人員, 相關產業鏈, 例如像上面那種硬體商支援軟體商的關係. 在失敗裡, 都消失了, 離開了. 那些能在背後承受失敗風險和損失, 支持失敗者再戰的人, 就是關鍵. 臺灣領取的投資在等級上, 往往只有別人的 10% 甚至 1%. 所以從業員也只能低薪, 爆肝, 而且做出來的東西等級遠不及別人, 也去不了國際市場. 一開始投入的就只有造快艇的資源, 再怎樣勉強也造不出戰艦, 更打不了到處已經是巨艦大砲航空母艦的國際戰爭. 害怕失敗的人會跑去做低風險投資, 買買地產, 租給人, 或者等升值賣出去, 在商業週刊當小資__投資有道, 月薪 xxk 二十多歲已坐擁 n 座物業. 這個國家希望人才就是這樣的人, 而這國家也得償所願了. 我交租給你, 你交租給我, 我買你的物業, 你買我的, 大家一起賺錢當投資達人, 但社會卻一無所得. 臺灣的市場是否太小? 不是. 臺灣已足夠大. 他本身也可以是金礦, 只是就算他
而不能只用成功的例子去比較, 成功的例子背後總是墊了幾十次的失敗.
畢竟遊戲本身就是高風險行業, 在任何地方都是, 包括歐美.
只是臺灣的失敗背後是沒甚麼再嘗試的機會而已.
自然也看不到「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一天.
是金礦, 也不是用一隻湯匙就可以挖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