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孫文是否國父的問題, 在於「如果一個國家需要國父的話, 誰當最合理」 的問題.
先說美國的「國父」問題, 國父這個理念在美國是甚麼時候開始的? 大概就是 在十九世紀初, 國父們肉體上都差不多死光的時候. 第二三代的美國領袖和總 統們, 會經常說「國父們」, 但當時並沒有很清楚寫國父是誰, 相反是一個很 含糊的群體形象. 說這個自然是為了當時總統的政治利益, 以及更重要的是, 用來穩定美國的局勢和團結性.
說穿了所謂國父, 就是國家這個產品的代言人, 和肯德基上校和麥當勞叔叔差 不多. 因為共和國沒有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的那位「先帝」, 所以他們需要國 父這種代替品. 也不要忘了, 美國過了幾十年到最後還是南北分裂, 可見國父 是一種十分現實的需要.
孫文有沒有資格當國父, 不在於他做了多少和有多少實力, 而是在於拿這個人 出來的風險是否最低, 效益最高. 是本益比的問題.
袁世凱不能當國父不在於他有沒有貢獻, 而是在於這個人拿出來, 很多人會很 尷尬, 不服, 找你麻煩. 所以他再有貢獻都不能當國父. 黃興呢? 因為低調已 久, 他自己跑出來也沒甚麼用處.
當國父這回事有很多條件, 例如不能還在生, 因為在生的話就不是國父而是有 實權的領導者. 又要方便騎劫, 他不能說過太多和現存政治檯面上的勢力太多 有實際關係的話, 就算有, 也要河蟹掉. 最好他評論過的政治勢力和個人都已 經消失或者變質.
他又要適當的高調, 因為知名度低也是不能當國父. 最後你會發覺, 原來剩下 根本就沒有甚麼選擇.
就算是孫文, 他臨死還是要用屍體列車, 把他全國鐵路巡回大拜拜一次, 讓大 家參拜, 去營造最後印象. 所以如果他死的時候不是剛好蔣中正有用, 也許效 果也不那麼大. 孫文再怎樣. 始終蘇聯援助與黃埔軍校都是他談回來的, 換句 話說, 孫文之所以當了國父是因為成功的行銷計劃, 在適當的時機做好. 就像 進擊的巨人爆紅一樣, 是一種當年的網絡迷因.
那麼, 說這只是被造神造出來的, 他本人是否「受過大的讚譽」? 我相信每一 個被造神的人最後都會受過大的讚譽, 所以這不算是一種問題, 平民需要神, 而他們又沒有接受「有缺點的神」的智慧, 變成了要製造神的時候, 總是要把 他改造沒缺點的聖人, 那不是孫文或者造神的人的錯, 是因為蠢人只能接受這 種東西.
比方說商城制遊戲, 被說是污錢, 但問題在於大家就是不會為好遊戲付錢, 而 會在商城中花很多, 那怎辦? 那是消費者的需求, 導致生產者為市場製造有必 要的商品, 因為蠢人需要神, 沒神他們不安心, 所以就把神生產出來賣給他們 , 所以這是為消費者而設計的服務. 有怎樣的消費者就有怎樣的商品, 說我這 是爛遊戲沒關係, 北洋也可以把袁世凱造神看看啊? 孫文可能是個糞 game , 但至少行銷成功, 有人買單.
至於他個人有沒有資格的問題, 那他絕對有, 他實際的實力, 其實一點也不重 要, 正如李嘉誠的經濟實力比周潤發要高好多倍, 但造神講的是形象而不是實 力, 因為「神」是用來服眾, 是行銷計劃, 所以魅力比戰鬥力和經濟力重要. 形象才是賣點, 死人為何最好, 是因為人死了至少保證他不會突然失心瘋跑去 街上裸跑, 自毀形象.
而孫文的形象, 建立在他有好故事, 而且他早有行銷外國的經驗, 還有就是他 沒實力: 沒實力反而是加分, 開始的時候越沒實力, 生命的挫折越多, 遭遇的 困難越多, 做的事情越荒謬難以置信, 異於常理, 才合乎「友情, 熱血, 勝利 」的三大條件, 有資格當主角.
擁有合理的發展和順利的仕途, 這類人生勝利組們沒有代入感, 反而遭到大多 數人的厭惡. 你想想島耕作在八十年代時, 也要先講自己是有點胖沒性能力的 中年男, 才取得大家的共鳴. 實力派例如明智警視, 不破俊一, 王聰明, 辣刺 川原優, 這些人反而只配當奸角或配角. 但現實自然是後面那些人較有實力. 出身越卑微, 實力越弱, 越引入勝. 三國演義的主角是劉備, 不是曹操. 信長 最引人入勝是突襲今川時, 秀吉一開始是端鞋的. 就像電視的韓劇, 主角一家 不生癌沒有小三不交通意外不爭產誰要看?
孫文能夠在這麼惡劣的條件下做了這麼多年還活下來, 又達成了那麼多奇怪的 協議和奇遇, 又是多次上傳媒爆紅的網絡紅人, 這正是當國父最優秀的資格.
《有沒有XXX的八卦》
能有這本書,受到了許多人幫助。
這世上沒有什麼超人,我也不是,所以大家一個個共同努力,才能有這本書完成。
如果這本書賣的好的話,我也會回饋到我手上各種在進行做的事情。
例如:民國無雙、光輝歲月、鐵拳無敵孫中山。